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复合管的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复合管的成型方法 | 第11页 |
1.2.2 双金属离心工艺过程 | 第11-13页 |
1.3 双金属离心铸造工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1 离心成型的特点 | 第13页 |
1.3.2 双金属复合工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铸造凝固数值模拟的发展及现状 | 第14-16页 |
1.5 ProCAST模拟软件简介 | 第16-19页 |
1.5.1 ProCAST软件介绍 | 第16-17页 |
1.5.2 ProCAST分析过程 | 第17-19页 |
1.6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基于ProCAST的离心数值模拟 | 第21-33页 |
2.1 材料的选取依据与计算 | 第21-24页 |
2.2 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2.3 初始条件的确定 | 第25-29页 |
2.3.1 初始速度的确定 | 第25页 |
2.3.2 浇注温度的确定 | 第25-26页 |
2.3.3 预热温度的影响 | 第26页 |
2.3.4 涂料层和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26-28页 |
2.3.5 热处理工艺 | 第28页 |
2.3.6 求解设置 | 第28-29页 |
2.4 卧式离心铸造液体轨迹的流动分析 | 第29-31页 |
2.4.1 卧式离心方程建立 | 第29-30页 |
2.4.2 流动场对离心铸管缺陷的影响 | 第30页 |
2.4.3 不同转速对运动轨迹的影响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工艺参数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33-40页 |
3.1 复合界面判据的确定 | 第34-35页 |
3.2 通过模拟计算铸管内部的温度场来确定最佳工艺参数 | 第35-39页 |
3.2.1 物理模型与参数 | 第35-36页 |
3.2.2 时间间隔的确定 | 第36页 |
3.2.3 外层浇铸温度 | 第36-37页 |
3.2.4 内层浇铸温度 | 第37页 |
3.2.5 铸型预热温度 | 第37-38页 |
3.2.6 涂料层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 结论 | 第39-40页 |
第4章 工艺参数对双金属管质量的影响 | 第40-59页 |
4.1 模拟方案的制定 | 第40-41页 |
4.2 经验工艺下温度场变化 | 第41-48页 |
4.2.1 复合界面温度变化 | 第41-42页 |
4.2.2 复合材料特征点温度变化 | 第42-44页 |
4.2.3 复合过程中高铬铸铁和35钢的温度变化 | 第44-48页 |
4.2.3.1 35钢和高铬铸铁温度对比分析 | 第45-46页 |
4.2.3.2 35不同时刻高铬铸铁和35钢的温度云图 | 第46-47页 |
4.2.3.3 35关于边界所占比例 | 第47-48页 |
4.3 外层浇注温度对两相区域温度的影响 | 第48-52页 |
4.3.1 复合过程中高铬铸铁和35钢的温度变化 | 第49-50页 |
4.3.2 不同外层浇注温度温度分布云图 | 第50-51页 |
4.3.3 35关于边界所占区域 | 第51-52页 |
4.4 内层浇注温度对两相区域温度的影响 | 第52-55页 |
4.4.1 复合过程中高铬铸铁和35钢的温度变化 | 第52-53页 |
4.4.2 复合过程中高铬铸铁和35钢的温度云图 | 第53-55页 |
4.4.3 35关于边界所占区域 | 第55页 |
4.5 间隔时间的影响 | 第55-57页 |
4.5.1 复合过程中高铬铸铁和35钢的温度变化 | 第55-57页 |
4.5.2 复合过程中高铬铸铁和35钢的温度分布云图 | 第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总结 | 第59-60页 |
5.2 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