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5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工程概况 | 第9-10页 |
1.3 原设计预留情况 | 第10页 |
1.4 管道运行现状 | 第10-13页 |
1.5 管道最大输气能力分析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主要工艺参数 | 第15-25页 |
2.1 气源及其概况 | 第15-19页 |
2.2 增输规模 | 第19-20页 |
2.3 其他设计参数选取 | 第20-21页 |
2.4 计算边界条件 | 第21-22页 |
2.5 计算公式和软件 | 第22-25页 |
第三章 压气站布站分析 | 第25-53页 |
3.1 压气站布站原则 | 第25页 |
3.2 二期工程设计输量下压气站布站方案比选 | 第25-33页 |
3.3 一期工程设计输量下先建压气站方案比选(2017年) | 第33-46页 |
3.4 压缩机选型 | 第46-53页 |
第四章 适应性分析 | 第53-68页 |
4.1 2016年输量下不同地温工况的压气站运行情况分析 | 第53-55页 |
4.2 一期工程设计输量下不同地温工况的压气站运行情况分析 | 第55-56页 |
4.3 川气东送管道在潜江向新气管道转供30亿方/年气量情况分析 | 第56-57页 |
4.4 一期和二期平均输量下不同地温工况的压气站运行情况分析 | 第57-59页 |
4.5 二期工程设计输量下不同地温工况的压气站运行情况分析 | 第59-60页 |
4.6 一期工程不同地温工况最大输气能力分析 | 第60-62页 |
4.7 二期工程不同地温工况最大输气能力分析 | 第62-64页 |
4.8 调峰分析 | 第64-68页 |
第五章 压气站失效分析 | 第68-73页 |
5.1 普光压气站失效 | 第68-69页 |
5.2 黄金压气站失效 | 第69页 |
5.3 利川压气站失效 | 第69页 |
5.4 宜昌压气站失效 | 第69-70页 |
5.5 潜江压气站失效 | 第70页 |
5.6 武汉压气站失效 | 第70-71页 |
5.7 单个压气站失效计算结果汇总 | 第71页 |
5.8 普光压气站和黄金压气站同时失效对页岩气进气影响分析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管道末端储气 | 第73-7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