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水产养殖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13-16页 |
1.1.1 水产养殖的现状 | 第13-14页 |
1.1.2 水产养殖水体污染来源 | 第14-15页 |
1.1.3 水产养殖水体污染的治理 | 第15-16页 |
1.2 不产氧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2.1 不产氧光合细菌的基本特性 | 第16-18页 |
1.2.2 不产氧光合细菌对养殖水体水质的调控 | 第18-19页 |
1.2.3 不产氧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3 微生物的氮代谢途径及去除无机三态氮的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3.1 微生物氮代谢途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3.2 微生物去除无机三态氮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4 不产氧光合细菌的氮代谢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4.1 不产氧光合细菌的氮代谢途径 | 第23页 |
1.4.2 不产氧光合细菌去除无机三态氮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5 课题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第2章 固氮红细菌培养条件优化及Car光稳定性研究 | 第27-41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8-30页 |
2.1.1 材料 | 第28-29页 |
2.1.2 方法 | 第29-30页 |
2.2 结果和分析 | 第30-38页 |
2.2.1 R7菌株培养条件优化 | 第30-32页 |
2.2.2 优化前后的培养条件对菌体生长及光合色素合成的影响 | 第32-34页 |
2.2.3 Car的组分分析及光稳定性分析 | 第34-38页 |
2.3 讨论 | 第38-41页 |
第3章 固氮红细菌对无机三态氮的去除特性 | 第41-53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42-44页 |
3.1.1 材料 | 第42页 |
3.1.2 方法 | 第42-4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0页 |
3.2.1 R7菌株对氨氮的去除特性 | 第44-45页 |
3.2.2 R7菌株对硝氮的去除特性 | 第45-47页 |
3.2.3 R7菌株对亚硝氮的去除特性 | 第47-49页 |
3.2.4 R7菌株对无机三态氮共存的去除特性 | 第49-50页 |
3.3 讨论 | 第50-53页 |
第4章 固氮红细菌对无机三态氮的利用和转化 | 第53-61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54-55页 |
4.1.1 材料 | 第54页 |
4.1.2 方法 | 第54-5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9页 |
4.2.1 R7菌株对氨氮的利用与转化作用 | 第55-56页 |
4.2.2 R7菌株对硝酸盐的利用与转化作用 | 第56-58页 |
4.2.3 R7菌株对亚硝酸盐的利用与转化作用 | 第58-59页 |
4.3 讨论 | 第59-61页 |
第5章 无机三态氮对菌体生长和菌体光合色素合成的影响 | 第61-73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62-63页 |
5.1.1 材料 | 第62页 |
5.1.2 方法 | 第62-63页 |
5.2 结果和分析 | 第63-71页 |
5.2.1 氨态氮对R7菌株生长及光合色素合成的影响 | 第63-65页 |
5.2.2 硝态氮对R7菌体生长及光合色素合成的影响 | 第65-68页 |
5.2.3 亚硝氮对R7菌体生长及光合色素合成的影响 | 第68-71页 |
5.3 讨论 | 第71-73页 |
第6章 小分子有机碳源和氮源对固氮红细菌去除无机三态氮的影响 | 第73-91页 |
6.1 材料和方法 | 第74-76页 |
6.1.1 材料 | 第74页 |
6.1.2 方法 | 第74-76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9页 |
6.2.1 有机碳源对菌株生长和无机三态氮去除的影响 | 第76-77页 |
6.2.2 有机氮源对菌株生长和无机三态氮去除的影响 | 第77-85页 |
6.2.3 盐度对菌体生长和无机三态氮去除的影响 | 第85-87页 |
6.2.4 实际养殖废水中R7菌株对无机三态氮的去除 | 第87-89页 |
6.3 讨论 | 第89-9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5页 |
7.1 结论 | 第91-92页 |
7.2 展望 | 第92-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