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既有研究成果综述 | 第11-14页 |
三、研究的方法及特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圣西门民生思想产生的主客观条件 | 第15-20页 |
一、圣西门民生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 第15-17页 |
(一) 圣西门民生思想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 第15-16页 |
(二) 圣西门民生思想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 | 第16-17页 |
二、圣西门民生思想产生的主观条件 | 第17-20页 |
第三章 圣西门民生思想的内容框架、维度和特征 | 第20-30页 |
一、圣西门民生思想的内容框架 | 第20页 |
二、圣西门民生思想的主要维度 | 第20-27页 |
(一) 批判的维度 | 第20-23页 |
(二) 理想的维度 | 第23-26页 |
(三) 实现路径的维度 | 第26-27页 |
三、圣西门民生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27-30页 |
(一) 圣西门的民生观是人道主义民生观 | 第27-28页 |
(二) 圣西门民生理想的实现手段是温和而非暴力的 | 第28页 |
(三) 圣西门民生思想是天才的预想和不可避免的空想的结合体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圣西门民生思想的评价 | 第30-36页 |
一、圣西门民生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30-31页 |
二、圣西门民生思想的若干启示 | 第31-33页 |
(一) 实业兴国富民 | 第31-32页 |
(二) 科学兴邦智民 | 第32页 |
(三) 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 第32页 |
(四) 深切的人类情怀 | 第32-33页 |
(五) 可贵的生产实践取向 | 第33页 |
三、圣西让民生思想的局限性 | 第33-36页 |
(一) 对“民生”中的“民”及其“民”的对立面的阶级区分不清晰准确 | 第33-34页 |
(二) 没找到实现其美好民生理想的主体力量和有效的实现途径 | 第34页 |
(三) 圣西门民生思想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 | 第34-36页 |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圣西门民生思想的超越 | 第36-42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圣西门民生思想的超越 | 第36-38页 |
(一) 确立了实现良好民生的生产力原则 | 第36页 |
(二) 确立了实现良好民生的主体力量 | 第36-37页 |
(三) 确立了实现良好民生的革命道路 | 第37页 |
(四) 确立了实现良好民生的分配原则 | 第37-38页 |
二、列宁对圣西门民生思想的超越 | 第38-42页 |
(一) 通过革命手段建立旨在造福民生的人民政权 | 第38-39页 |
(二) 实现从革命到建设的转型 | 第39-40页 |
(三) 以社会主义制度保障民生 | 第40-41页 |
(四) 以新经济政策改善民生 | 第41-42页 |
第六章 我国社会主义民生建设进程中的空想因素和新型民生观的形成 | 第42-53页 |
一、我国社会主义民生建设进程中的空想因素 | 第42-43页 |
二、我国社会主义民生建设进程中产生空想因素的根源 | 第43-45页 |
三、中国共产党人新型民生观的形成 | 第45-53页 |
(一) 中国共产党人对孙中山民生思想的承续 | 第45-46页 |
(二) 财产权的变革 | 第46-47页 |
(三) 所有制的变革 | 第47-48页 |
(四) 分配制度变革 | 第48页 |
(五) 逐步实现教育公平 | 第48-49页 |
(六) 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彰显 | 第49-51页 |
(七) 活得有尊严是民生的价值旨趣 | 第51页 |
(八) 人类视野中的民生关切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