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3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2章 公司风险管理审计的理论基础 | 第12-16页 |
2.1 公司风险管理审计概述 | 第12-13页 |
2.1.1 风险管理审计定义 | 第12页 |
2.1.2 风险管理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 第12-13页 |
2.1.3 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意义 | 第13页 |
2.2 公司风险管理审计理论依据 | 第13-16页 |
2.2.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第13-14页 |
2.2.2 管理过程理论 | 第14页 |
2.2.3 审计免疫系统理论 | 第14-16页 |
第3章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风险管理审计失败案 | 第16-21页 |
3.1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背景介绍 | 第16页 |
3.2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风险管理审计失败案 | 第16-17页 |
3.3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风险管理审计失败原因分析 | 第17-19页 |
3.3.1 公司缺乏风险管理审计理念 | 第17页 |
3.3.2 风险管理审计主体缺位 | 第17页 |
3.3.3 公司治理结构存缺陷风险管理审计遭忽视 | 第17-18页 |
3.3.4 激进的公司管理失控的风险管理审计 | 第18页 |
3.3.5 内部审计失职风险管理审计流于形式 | 第18页 |
3.3.6 集团公司失察心存侥幸助投资 | 第18-19页 |
3.4 中航油事件启示 | 第19-21页 |
3.4.1 加强公司风险意识、建立并落实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 第19页 |
3.4.2 加强公司风险管理审计理念与实施,充分发挥作用 | 第19页 |
3.4.3 解决公司风险管理审计评价标准短板问题 | 第19页 |
3.4.4 我国公司需要构建风险管理审计框架 | 第19-20页 |
3.4.5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风险管理审计失败的根源与关键点 | 第20-21页 |
第4章 我国公司风险管理审计框架的构建 | 第21-36页 |
4.1 推行公司风险管理审计框架的意义 | 第21-22页 |
4.1.1 有助于加强公司风险管理审计意识 | 第21页 |
4.1.2 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 第21页 |
4.1.3 有助于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 | 第21页 |
4.1.4 有助于提高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 第21-22页 |
4.2 确定公司风险管理审计主体与客体 | 第22页 |
4.2.1 内部审计部门 | 第22页 |
4.2.2 公司风险管理活动 | 第22页 |
4.3 公司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与评价标准 | 第22-31页 |
4.3.1 公司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 | 第22-30页 |
4.3.2 风险管理审计评价标准 | 第30-31页 |
4.4 公司风险管理审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 第31-36页 |
4.4.1 以风险评估确定审计区域 | 第32-33页 |
4.4.2 制定风险管理审计计划 | 第33-34页 |
4.4.3 按计划实施审计 | 第34页 |
4.4.4 风险管理审计报告 | 第34页 |
4.4.5 风险管理审计的后续审计 | 第34-36页 |
第5章 我国公司风险管理审计框架实施建议 | 第36-38页 |
5.1 公司内部审计转移重心培养人才 | 第36页 |
5.1.1 转移内部审计工作重心 | 第36页 |
5.1.2 培养风险管理审计专业人才 | 第36页 |
5.2 完善公司治理构建风险管理审计框架 | 第36-37页 |
5.2.1 加强内控完善公司制衡机制 | 第36页 |
5.2.2 风险管理审计常态化 | 第36-37页 |
5.3 借助外力全面实施风险管理审计框架 | 第37-38页 |
5.3.1 国家支持,加快较完备的法律法规政策出台 | 第37页 |
5.3.2 加强外部监管力度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后记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