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7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综述及述评 | 第10-11页 |
(三) 主要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1-15页 |
(四)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我国基层干部队伍激励历史沿革 | 第17-20页 |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基层干部激励实践特点概述 | 第17-18页 |
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 | 第17页 |
2. 陕甘宁边区时期 | 第17-18页 |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基层干部激励实践特点 | 第18-20页 |
1. 建国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 第18页 |
2. 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 | 第18-20页 |
二、十八大以来基层干部队伍激励现状 | 第20-32页 |
(一) 十八大以来基层干部队伍的物质激励 | 第20-23页 |
1. 基层干部队伍物质激励现状 | 第20-22页 |
2. 薪酬激励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二) 十八大以来基层干部队伍的岗位激励 | 第23-28页 |
1. 基层干部队伍的考核与晋升激励 | 第23-26页 |
2. 基层干部队伍的培训激励 | 第26-28页 |
(三) 十八大以来基层干部队伍的精神激励 | 第28-32页 |
1. 基层干部队伍的目标激励 | 第28-30页 |
2. 基层干部队伍的榜样激励 | 第30-32页 |
三、加强基层干部队伍激励的必要性分析 | 第32-39页 |
(一) 基层干部队伍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 第32-33页 |
1. “郡县治,天下安” | 第32-33页 |
2. “乡村治,百姓安” | 第33页 |
(二) “为官不为”问题有所加重 | 第33-36页 |
1. “为官不为”表现形式 | 第34-35页 |
2. “为官不为”的成因分析 | 第35-36页 |
(三) 激励不相容问题突出 | 第36-39页 |
1. 激励不相容导致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 第36-37页 |
2. 激励不相容成因分析 | 第37-39页 |
四、改善基层干部队伍激励现状的对策分析 | 第39-46页 |
(一) 积极回应基层干部物质利益和岗位发展诉求 | 第39-41页 |
1. 重视基层干部队伍薪酬激励 | 第39-40页 |
2. 健全职务与晋升激励体制机制,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 第40页 |
3. 增强基层干部培训激励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第40-41页 |
(二) 巧用精神利益激励,创新激励方法 | 第41-42页 |
1. 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夯实目标激励 | 第41页 |
2. 用活用好榜样激励 | 第41-42页 |
(三) 深入挖掘、科学使用激励资源 | 第42-43页 |
1. 简政放权,赋予基层党政机构更多激励抓手 | 第42页 |
2.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按需、分类使用激励资源 | 第42-43页 |
3. 发挥好信仰的激励力量 | 第43页 |
(四) 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基层干部队伍思想政治教育 | 第43-46页 |
1.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干部职业精神培养相融汇 | 第44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应与艰苦的岗位锻炼相结合 | 第44页 |
3. 在基础干部队伍中营造主动学习氛围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