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福利多元视角下我国生前预嘱及其社会政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问题提出第11-12页
    1.3 相关研究综述第12-18页
        1.3.1 福利多元主义第12-14页
        1.3.2 生前预嘱第14-18页
    1.4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2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9-23页
    2.1 研究思路第19页
    2.2 研究方法第19-21页
        2.2.1 研究对象的确定第19-20页
        2.2.2 研究方法的选择第20-21页
        2.2.3 资料的处理第21页
    2.3 研究的伦理与局限第21-22页
        2.3.1 研究的伦理第21-22页
        2.3.2 研究的局限第22页
    2.4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3章 人们选择生前预嘱的原因及临终需求第23-33页
    3.1 人们选择生前预嘱的原因第24-27页
        3.1.1 人的个体化第24-25页
        3.1.2 对善终的期待第25-26页
        3.1.3 死亡观念与心态的转变第26页
        3.1.4 医疗以及养老问题得到社会关注第26-27页
    3.2 预嘱者的临终需求第27-32页
        3.2.1“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第28-29页
        3.2.2“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疗第29-30页
        3.2.3“我”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第30-31页
        3.2.4“我”想让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么第31页
        3.2.5“我”希望谁帮助我第31-32页
    3.3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4章 生前预嘱的影响及保障需求第33-42页
    4.1 生前预嘱的影响第33-38页
        4.1.1 对个人生命意愿的影响——我的死亡我做主第33-35页
        4.1.2 对家人期望嘱托的影响——安宁度过最后生命第35-36页
        4.1.3 对社会观念的影响——人类该怎样面对死亡第36-38页
    4.2 预嘱者的保障需求第38-41页
        4.2.1 来自政府的保障需求——政策薄弱第38-39页
        4.2.2 来自市场的保障需求——投资较弱第39页
        4.2.3 来自社会组织的保障需求——社会支持较少第39-40页
        4.2.4 来自家庭(或社区)的保障需求——理解与支持不够第40-41页
    4.3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5章 福利多元视角下生前预嘱的社会政策建议第42-48页
    5.1 政府主体——制定、执行与完善政策第42-44页
        5.1.1 政策的制定第42-43页
        5.1.2 加强政策的执行力第43页
        5.1.3 政策的完善第43-44页
    5.2 市场主体——新领域的合作互惠第44-45页
        5.2.1 与医疗器械生产商合作第44页
        5.2.2 与保险公司合作第44-45页
        5.2.3 与房地产商及建筑设计院合作第45页
    5.3 社会组织主体——多方共同参与第45-46页
        5.3.1 安宁疗护中心的参与第45页
        5.3.2 非盈利组织的加入第45-46页
        5.3.3 社工机构的参与第46页
    5.4 家庭(社区)主体——家中的安宁服务与医养结合第46-47页
        5.4.1 实现家庭(社区)的安宁服务功能第46-47页
        5.4.2 实现家庭(社区)的医养结合第47页
    5.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48-52页
    6.1 研究总结第48-50页
    6.2 研究不足第50-51页
    6.3 未来研究展望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7页
致谢第57-58页
附录第58-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再诠释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下一篇:美日德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