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6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5-33页 |
·松褐天牛的研究 | 第15-20页 |
·松褐天牛的天敌及生物防治研究 | 第20-23页 |
·肿腿蜂的研究 | 第23-25页 |
·花绒寄甲的研究 | 第25-27页 |
·天牛种群及对其控制效果评估方法研究 | 第27-33页 |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33-34页 |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4页 |
·重点解决的问题 | 第34-35页 |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第二章 三种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攻击及寄生能力筛选与评估 | 第36-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肿腿蜂与寄主来源 | 第37页 |
·繁蜂用品 | 第37页 |
·室内松褐天牛幼虫繁育肿腿蜂试验 | 第37-38页 |
·数据处理 | 第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松褐天牛肿腿蜂对不同体长寄主的致死率、寄生率及子代蜂数量 | 第38-40页 |
·落叶松吉丁肿腿蜂对不同体长寄主的致死率、寄生率及子代蜂数量 | 第40-42页 |
·管氏肿腿蜂对不同体长寄主的致死率、寄生率及子代蜂数量 | 第42-44页 |
·三种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致死率、寄生率和子代蜂数量的比较 | 第44-4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5-47页 |
第三章 松褐天牛肿腿蜂和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控制作用研究 | 第47-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供试肿腿蜂 | 第47-48页 |
·室内松褐天牛肿腿蜂对寄主幼虫的致死作用试验 | 第48页 |
·松褐天牛不同虫期接蜂寄生试验 | 第48-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7页 |
·室内松褐天牛肿腿蜂对天牛低龄幼虫的致死率 | 第50-51页 |
·室内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控制效果 | 第51-54页 |
·室内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控制效果 | 第54-56页 |
·室内两种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控制效果比较 | 第56-5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7-59页 |
第四章 补充营养对松褐天牛肿腿蜂寄生能力的影响研究 | 第59-7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0-63页 |
·供试肿腿蜂 | 第60-61页 |
·供试木段及木段组合 | 第61页 |
·木段组合设置 | 第61页 |
·系列试验设计 | 第61-62页 |
·木段收集与解剖 | 第62页 |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62-6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3-72页 |
·资源利用 | 第63-64页 |
·有效肿腿蜂率 | 第64-67页 |
·肿腿蜂雌蜂补充营养致死作用 | 第67-71页 |
·产卵寄生作用 | 第71-7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72-74页 |
第五章 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控制作用研究 | 第74-8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5-80页 |
·试验用虫 | 第75页 |
·试验样地设置 | 第75-76页 |
·花绒寄甲室内寄生试验 | 第76-77页 |
·松褐天牛危害木段林间罩网接入花绒寄甲寄生试验 | 第77-78页 |
·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 | 第78页 |
·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成虫 | 第78页 |
·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防治效果评价 | 第78-8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0-86页 |
·花绒寄甲室内寄生松褐天牛的试验结果 | 第80-81页 |
·花绒寄甲在林间罩网松褐天牛危害木段上的寄生情况 | 第81-83页 |
·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的防治效果 | 第83页 |
·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成虫防治效果 | 第83-8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86-88页 |
第六章 利用生命表评价天敌对松褐天牛的控制作用 | 第88-10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8-92页 |
·试验点 | 第88-89页 |
·调查方法 | 第89-91页 |
·生命表的组建和种群趋势指数(I)的计算 | 第91-92页 |
·干扰作用控制指数的计算 | 第92页 |
·重要作用因子的分析 | 第9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2-101页 |
·对照区松褐天牛的种群生命表 | 第92-96页 |
·天敌释放区松褐天牛的种群生命表 | 第96-98页 |
·种群趋势指数(I) | 第98页 |
·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 | 第98页 |
·排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 | 第98-100页 |
·对照区和天敌释放区松褐天牛各虫态存活曲线分析 | 第100-10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01-10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03-107页 |
·结论 | 第103-105页 |
·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寄主适应性最强 | 第103页 |
·室内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控制效能相对较高 | 第103页 |
·松褐天牛肿腿蜂补充营养取食致死寄主和寄生致死寄主在控制松褐天牛上具有重要作用 | 第103-104页 |
·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 第104页 |
·天敌释放区松褐天牛种群的增长速率显著降低 | 第104-105页 |
·讨论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9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