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表目录 | 第13-14页 |
图目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7页 |
·引言 | 第15-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18页 |
·葡萄座腔菌科真菌的系统分类和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8-30页 |
·葡萄座腔菌科真菌系统分类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葡萄座腔菌科真菌的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我国葡萄座腔菌科真菌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葡萄座腔菌科真菌系统分类与分子生态学研究的问题与讨论 | 第28-30页 |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页 |
·研究目标 | 第3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0-37页 |
·葡萄座腔菌科真菌鉴定和分类学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葡萄座腔菌科真菌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 第32-36页 |
·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第二章 中国杨树上葡萄座腔菌科真菌的种类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 第37-6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5页 |
·试验材料 | 第38-42页 |
·试验方法 | 第42-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9页 |
·菌株活化和形态观察 | 第45-47页 |
·DNA 提取、扩增和测序结果 | 第47-49页 |
·DNA 序列比较及种类鉴定 | 第49-52页 |
·系统发育关系 | 第52-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中国蔷薇科果树上葡萄座腔菌科真菌的鉴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 第60-8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6页 |
·试验材料 | 第62-63页 |
·试验方法 | 第63-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87页 |
·菌株活化和形态观察 | 第66-68页 |
·DNA 提取、扩增和测序结果 | 第68-69页 |
·ITS rDNA 序列比较及种类鉴定 | 第69-73页 |
·系统发育关系 | 第73-85页 |
·小结 | 第85-87页 |
第四章 两个 FUSICOCCUM 新种 | 第87-9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8-89页 |
·试验菌株 | 第88页 |
·试验方法 | 第88-8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9-95页 |
·培养特征 | 第89-90页 |
·系统发育关系 | 第90-95页 |
·小结 | 第95-96页 |
第五章 利用 SSR 荧光标记分析BOTRYOSPHAERIA DOTHIDE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 第96-11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7-101页 |
·试验材料 | 第97-98页 |
·试验方法 | 第98-10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12页 |
·SSR 引物的开发 | 第101-103页 |
·SSR 引物的筛选 | 第103-104页 |
·SSR 数据分析 | 第104-112页 |
·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8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详细摘要 | 第131-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