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2页 |
第一节 独脚金内酯概述 | 第14-27页 |
一、独脚金内酯的发现 | 第14页 |
二、独脚金内酯的化学结构及生物合成 | 第14-16页 |
三、独脚金内酯的生物学功能 | 第16-23页 |
(一)诱导寄生性杂草的种子萌发 | 第16-17页 |
(二)促进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 | 第17页 |
(三)适应陆地生长应对恶劣环境 | 第17-18页 |
(四)抑制植物的地上分枝 | 第18-19页 |
(五)调控根的生长 | 第19-20页 |
(六)独脚金内酯对匍匐茎块茎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七)调控叶片的衰老 | 第21-22页 |
(八)SLs诱导的种子萌发与光信号调节 | 第22-23页 |
四、独脚金内酯途径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一)独脚金内酯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 D27 | 第23-24页 |
2. MAX3/D17/HTD1/DAD3/RMS5 | 第24页 |
3. MAX4/D10/DAD1/RMS1 | 第24页 |
4. MAX1 | 第24-25页 |
(二)独脚金内酯信号传导途径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1. MAX2/D3/RMS4/PhMAX2A | 第25页 |
2. AtD14/D14/D88/HTD2/DAD2 | 第25-26页 |
3. D53/SMAX1 | 第26-27页 |
第二节 MAX2 (More AXillary growth 2 )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27-34页 |
一、MAX2 的蛋白结构 | 第27页 |
二、MAX2 蛋白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一)控制植物分枝 | 第27-28页 |
(二)促进丛枝菌根真菌分枝 | 第28页 |
(三)通过调控多种激素信号影响光形态发生 | 第28-29页 |
(四)调控叶片的衰老 | 第29-30页 |
(五)控制种子的萌发及苗的早期发育 | 第30页 |
三、Karrikin途径中的MAX2 与KAI2 | 第30-33页 |
四、SL途径中的D53 与SMAX1 | 第33-34页 |
第三节 F-box蛋白参与激素信号传导的研究 | 第34-36页 |
一、F-box蛋白与乙烯的信号传导 | 第34页 |
二、F-box蛋白与赤霉素(GA)的信号传导 | 第34-35页 |
三、F-box蛋白与生长素的信号传导 | 第35页 |
四、F-box蛋白与茉莉酸(JA)的信号传导 | 第35-36页 |
第四节 脱落酸概述 | 第36-39页 |
一、脱落酸的信号识别方式 | 第36-37页 |
二、脱落酸信号传导途径的转录因子 | 第37-39页 |
(一)b-ZIP类转录因子 | 第37页 |
(二)AP2 类转录因子 | 第37页 |
(三)MYC和MYB类转录因子 | 第37-38页 |
(四)Ring Finger类转录因子 | 第38页 |
(五)其他类转录因子 | 第38-39页 |
(六)F-box蛋白参与ABA信号的研究进展 | 第39页 |
第五节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9-42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42-58页 |
第一节 试验材料 | 第42-48页 |
一、植物材料 | 第42页 |
二、菌株与载体 | 第42页 |
三、试验仪器 | 第42-43页 |
四、试验用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43页 |
五、试验用培养基的配制 | 第43-44页 |
六、试验用抗生素的配制 | 第44页 |
七、试验用溶液的配制 | 第44-48页 |
第二节 试验方法 | 第48-58页 |
一、植物材料的培养 | 第48页 |
二、载体的构建 | 第48-49页 |
(一)35Spro:MAX2 过量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8-49页 |
(二)酵母双杂载体的构建 | 第49页 |
三、拟南芥的转化 | 第49-50页 |
四、双突变体的构建 | 第50页 |
五、植物总RNA的提取和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50-52页 |
(一)总RNA的提取 | 第50-51页 |
(二)拟南芥种子RNA提取 | 第51页 |
(三)反转录合成cDNA | 第51-52页 |
(四)荧光定量PCR | 第52页 |
六、酵母双杂交试验 | 第52-54页 |
(一)酵母感受态的制备 | 第52-53页 |
(二)酵母的转化 | 第53-54页 |
七、植物的萌发及生长表型观测 | 第54页 |
(一)种子萌发及子叶变绿比率的测定 | 第54页 |
(二)根的抑制生长试验 | 第54页 |
八、植物对干旱反应的表型观测 | 第54-55页 |
(一)植物失水率的测定 | 第54-55页 |
(二)植物叶片气孔大小的测量 | 第55页 |
九、表皮蜡质层的表型观察 | 第55-56页 |
(一)叶绿素浸提速率的测定 | 第55页 |
(二)TEM(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 | 第55-56页 |
十、ABA含量的测定 | 第56-5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58-86页 |
第一节 MAX2 正向调控植物对干旱信号的反应 | 第58-66页 |
一、max2 突变体对干旱环境超敏感 | 第58-59页 |
二、max2 突变体失水速率明显高于野生型 | 第59页 |
三、max2 突变体对ABA及干旱诱导的气孔闭合不敏感 | 第59-60页 |
四、max2 突变体的蜡质层厚度与野生型相比更薄 | 第60-62页 |
五、max2 突变体中受胁迫诱导的基因表达降低 | 第62-63页 |
六、max2 突变体中ABA合成,代谢,运输和信号传导相关基因的表达降低 | 第63-65页 |
七、MAX2 基因的过量表达不能增加植物的抗旱能力 | 第65-66页 |
第二节 MAX2 负向调控ABA介导的种子萌发、苗的早期发育及渗透胁迫反应 | 第66-74页 |
一、max2 突变体在种子萌发及子叶变绿过程中对ABA超敏感 | 第66-68页 |
二、MAX2 与其它ABA信号途径已知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 第68-70页 |
三、种子萌发过程中max2 突变体中受ABA调控的基因表达水平升高 | 第70-71页 |
四、种子吸水萌发阶段及苗期ABA处理降低MAX2 基因的表达 | 第71-72页 |
五、种子萌发阶段max2 对渗透胁迫超敏感 | 第72-74页 |
第三节 独角金内酯合成途径的成员不参与ABA及干旱反应途径 | 第74-76页 |
第四节 与MAX2 相关的SL,Karrikin途径的主要成员在ABA信号途径中的功能分析 | 第76-82页 |
一、KAI2 对ABA及渗透胁迫超敏感 | 第76-78页 |
二、KAI2 与ABA信号已知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 第78-80页 |
三、MAX2 与SL,Karrikin,ABA途径已知的主要成员在ABA诱导下无直接互作关系 | 第80-82页 |
第五节 讨论 | 第82-86页 |
一、揭示MAX2 的新功能,在ABA及干旱信号途径中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 第82页 |
二、植物对 ABA 的敏感性与耐旱性并不一定相关 | 第82-83页 |
三、MAX2 以不依赖独脚金内酯途径的方式参与ABA及干旱反应途径 | 第83-84页 |
四、MAX2 可能在植物不同的发育阶段与不同的蛋白互作从而参与多个生物学过程 | 第84-8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86-87页 |
一、MAX2 正向调节植物的抗旱反应 | 第86页 |
二、MAX2 负向调节ABA介导的种子萌发、苗的早期发育及渗透胁迫反应 | 第86-87页 |
三、MAX2 以不依赖 SL 的方式影响 ABA 及干旱反应途径 | 第87页 |
第二节研究展望 | 第87-88页 |
作者简介 | 第88-90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14页 |
附件 | 第114-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