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论 | 第14-23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4-15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四、论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21-23页 |
第一章 杨献珍的理论人生 | 第23-42页 |
一、1896—1926:走上革命道路 | 第23-26页 |
(一) 热切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 第23-24页 |
(二) 毅然踏上共产主义的道路 | 第24-26页 |
二、1927—1936:狱中创办“红色党校” | 第26-29页 |
(一) 在武汉第一次入狱 | 第26-27页 |
(二) 通过编辑和教学加强理论功底 | 第27页 |
(三) 在北平监狱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27-29页 |
三、1936—1964:成长为党校教育家 | 第29-37页 |
(一) 深入山西抗日斗争的烽火前线 | 第29-31页 |
(二) 在北方局和晋察冀中央局开办党校 | 第31-33页 |
(三) 在马列学院和中央高级党校辛勤耕耘 | 第33-37页 |
四、1964—1978:遭遇“哲学罪案” | 第37-39页 |
(一) 受批判后离开中央高级党校 | 第37-38页 |
(二)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关押 | 第38页 |
(三) “流放”期间坚持“理论申诉” | 第38-39页 |
五、1979-1992:用红笔书写自己的历史 | 第39-42页 |
(一) 获准返回北京,得到彻底平反 | 第40页 |
(二) 担任中央党校顾问,倾心关注党校教育 | 第40页 |
(三) 努力澄清理论是非,不忘扶掖青年成长 | 第40-42页 |
第二章 杨献珍推进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 第42-67页 |
一、研究和宣传新民主主义 | 第42-51页 |
(一) 研讨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性质 | 第42-44页 |
(二) 剖析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 | 第44-47页 |
(三) 践行和宣讲统一战线的策略 | 第47-51页 |
二、提出过渡时期综合经济基础论 | 第51-60页 |
(一) 过渡时期经济基础问题争论的概况 | 第51-53页 |
(二) 过渡时期的综合经济基础 | 第53-58页 |
(三) 综合经济基础论的意义 | 第58-60页 |
三、研究和宣传群众路线 | 第60-67页 |
(一) 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 第60-62页 |
(二) 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 | 第62-64页 |
(三) 个人崇拜的错误根源 | 第64-65页 |
(四) 武装群众的精神武器 | 第65-67页 |
第三章 杨献珍推进辩证唯物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 第67-95页 |
一、抓住两个问题宣讲辩证唯物主义 | 第67-74页 |
(一)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 第68-71页 |
(二) 坚持唯物主义就是坚持党性 | 第71-74页 |
二、参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论争 | 第74-86页 |
(一)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争论的概况 | 第74-78页 |
(二)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命题 | 第78-82页 |
(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 第82-84页 |
(四) 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争论的反思 | 第84-86页 |
三、引起“合二而一”问题的论争 | 第86-95页 |
(一) “合二而一”问题争论的概况 | 第87-90页 |
(二) “合二而一”和“一分为二”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达方式 | 第90-93页 |
(三) “合二而一”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第93-95页 |
第四章 杨献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途径 | 第95-111页 |
一、党校理论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 第95-102页 |
(一)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 第95-97页 |
(二) 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 | 第97-98页 |
(三) 学会运用唯物主义这个认识工具 | 第98-99页 |
(四) 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 第99-102页 |
二、党校理论教学的十六字方针 | 第102-105页 |
(一) “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联系实际,改造思想” | 第102-104页 |
(二) “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认识、增强党性” | 第104-105页 |
三、杨献珍党校理论教学的特点 | 第105-111页 |
(一) 消除哲学神秘的观念,结合学员实际开展教学 | 第105-107页 |
(二) 抓住哲学基本问题,突出重点开展教学 | 第107-109页 |
(三) 紧密结合社会现实,以强烈的批判精神开展教学 | 第109-111页 |
第五章 杨献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及启示 | 第111-126页 |
一、杨献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 第111-118页 |
(一)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 第111-113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践行者和宣讲家 | 第113-117页 |
(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翘楚 | 第117-118页 |
二、杨献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 第118-126页 |
(一)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 | 第118-121页 |
(二)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121-123页 |
(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正确处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 第123-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0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