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国家理论论文--国家政治制度论文--社会主义国家论文

革命还是改良?--伯恩施坦、卢森堡与列宁的论争

论文的创新点第6-7页
中文摘要第7-11页
Abstract第11-15页
引论第20-42页
    一、选题缘由第20-26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6-37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26-36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36-37页
    三、文章思路与架构第37-40页
    四、研究方法第40-42页
第一章 论争的提出第42-52页
    一、社会历史背景第42-48页
    二、思想理论背景第48-52页
第二章 伯恩施坦对“革命还是改良”问题的认识与判断第52-93页
    一、伯恩施坦改良主义思想的提出第52-66页
        (一) 19、20世纪之交的英国第54-56页
        (二) 伯恩施坦改良主义思想的提出过程第56-66页
            1、萌芽阶段(1890-1895)第56-59页
            2、发展阶段(1896-1897)第59-64页
            3、提出阶段(1898-1899)第64-66页
    二、对“革命还是改良”问题系统判断第66-91页
        (一) 对时代特征的认识第66-73页
            1、有产者数量并没有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第67-68页
            2、资本和企业发展并没有迅速地趋向于集中第68-71页
            3、减少经济危机的因素已经存在第71-73页
        (二) 对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判断第73-83页
            1、主张抛弃暴力革命第74-77页
            2、宣扬“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改良主义论调第77-83页
        (三) 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第83-91页
            1、主张抛弃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第83-86页
            2、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合理性第86页
            3、吹捧“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而运动就是一切”第86-89页
            4、主张用新康德主义“清算”马克思主义第89-91页
    三、总体评价第91-93页
第三章 卢森堡对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认识与批驳第93-143页
    一、卢森堡对伯恩施坦的改良思想的批判实践第94-112页
        (一) 19、20世纪之交的德国第94-97页
        (二) 批判过程第97-112页
            1、“前期准备”阶段第97-101页
            2、“集中批判”阶段第101-106页
            3、“正面交锋”阶段第106-110页
            4、“被排挤”阶段第110-112页
    二、卢森堡对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理论批驳第112-136页
        (一) 对资本主义时代问题的认识第112-119页
            1、否定伯恩施坦的“适应论”,肯定“崩溃论”第112-114页
            2、批驳伯恩施坦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危机“过时论”第114-115页
            3、驳斥伯恩施坦“大中小企业共存论”的教条主义实质第115-116页
            4、批判伯恩施坦否定社会主义必然性的错误论据第116-119页
        (二) 在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认识第119-129页
            1、否定社会具备了社会改良的政治经济前提第119-124页
            2、批驳伯恩施坦的“社会改良论”第124-127页
            3、提出“为社会改良而斗争是手段,社会革命是目的”的斗争策略第127-129页
        (三) 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第129-136页
            1、剖析并批判伯恩施坦反马克思主义方法与逻辑第130-132页
            2、揭露并批判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实质第132-136页
    三、卢森堡批判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效果第136-137页
    四、总体评价第137-143页
第四章 列宁对“革命还是改良”问题的认识与判断第143-196页
    一、对资本主义时代特征的判断第144-154页
        (一) 对资本主义时代特征的探索过程第144-147页
        (二) 对资本主义时代特征认识的主要观点第147-154页
            1、资本主义时代已经发生变化第147-152页
            2、马克思主义并未“过时”第152-154页
    二、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第154-181页
        (一) 19、20世纪之交的俄国第155-157页
        (二) 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第157-181页
            1、对自由主义民粹派的斗争第158-160页
            2、对“合法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第160-162页
            3、对俄国的伯恩施坦改良主义变种的批判第162-176页
            4、十月革命的理论准备第176-181页
            5、十月革命的胜利第181页
    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第181-193页
        (一) 对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系统批判第182-189页
            1、对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斗争过程第182-184页
            2、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理论内容、本质与特征第184-189页
        (二)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第189-193页
            1、马克思主义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第189-190页
            2、马克思主义是在同机会主义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第190-191页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第191页
            4、马克思主义要依据具体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第191-192页
            5、马克思主义是不能抛弃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指南第192-193页
    四、总体评价第193-196页
第五章 关于十月革命问题的交锋第196-218页
    一、伯恩施坦对十月革命道路的认识与列宁的回应第196-206页
        (一) 伯恩施坦对十月革命道路的认识第197-202页
            1、否定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第197-198页
            2、批判暴力革命的斗争策略第198-199页
            3、攻击苏维埃政权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合理性第199-202页
        (二) 列宁的回应第202-206页
            1、关于十月革命道路的必然性问题第202-204页
            2、关于俄国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问题第204-205页
            3、关于暴力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关系问题第205页
            4、关于布尔什维克党的经济社会政策问题第205-206页
        (三) 总体评价第206页
    二、卢森堡对十月革命道路的认识与列宁的回应第206-218页
        (一) 卢森堡对十月革命道路的认识第207-212页
            1、肯定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历史地位第207-209页
            2、对苏维埃政府和布尔什维克党政策的批评第209-212页
        (二) 列宁的回应第212-216页
            1、关于限制选举权问题第213-214页
            2、关于取消立宪会议的问题第214-215页
            3、关于分配土地由农民使用的问题第215页
            4、关于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问题第215-216页
        (三) 总体评价第216-218页
第六章 论争的历史影响及当代价值第218-236页
    一、论争的历史影响第218-223页
        (一) 辨别了伯恩施坦、卢森堡和列宁的理论立场和分歧第218-220页
        (二)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化与流变第220-221页
        (三) 揭露了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错误性第221-223页
    二、当代价值第223-236页
        (一) 对于正确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第223-229页
            1、马克思主义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与时俱进的行动指南第223-225页
            2、立足于时代和具体国情是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前提第225-227页
            3、理论创新是在新形势下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第227-229页
        (二) 对于正确认识和澄清恩格斯晚年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策略思想具有重要意义第229-232页
        (三) 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当前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具有重要意义第232-233页
        (四) 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增强“三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第233-236页
参考文献第236-243页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243-244页
后记第244-245页

论文共2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选举民主经济成本论
下一篇:杨献珍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