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观园》受众效果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11-14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一、电视媒体中文化节目类型的发展 | 第14-15页 |
二、关于电视媒体中文化节目的研究共识 | 第15-17页 |
三、电视媒体中文化节目的受众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 | 第18-20页 |
一、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8页 |
二、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研究方法和研究假设 | 第20-22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文献分析 | 第20页 |
二、个案分析法 | 第20页 |
三、问卷调查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文化大观园》相关基本问题概述 | 第22-34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2-24页 |
一、文化 | 第22-23页 |
二、传统文化 | 第23-24页 |
三、文化节目 | 第24页 |
第二节 《文化大观园》传播与媒介环境 | 第24-28页 |
一、电视节目泛娱乐化对文化节目的冲击 | 第24-25页 |
二、信息碎片化模式对文化节目的影响 | 第25-27页 |
三、电视在传播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优势 | 第27-28页 |
四、凤凰卫视中文台以“文化特色”立台的理念 | 第28页 |
第三节 《文化大观园》面向华人的受众群 | 第28-30页 |
一、《文化大观园》潜在受众基础广泛 | 第29页 |
二、全球华人视域下的“使用与满足” | 第29-30页 |
第四节 《文化大观园》节目的文本分析 | 第30-34页 |
一、选题类型 | 第31-32页 |
二、语言表达 | 第32-33页 |
三、叙事切口 | 第33页 |
四、平民化视角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文化大观园》传播实证研究与分析 | 第34-45页 |
第一节 设计与回收问卷 | 第34-35页 |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 第34页 |
二、问卷设计步骤 | 第34-35页 |
三、问卷的发放 | 第35页 |
第二节 《文化大观园》收视观众基本情况分析 | 第35-37页 |
一、观众性别构成分析 | 第35页 |
二、观众年龄构成分析 | 第35-36页 |
三、观众受教育程度分析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文化大观园》观众收视选择分析 | 第37-43页 |
一、文化类型的选择 | 第37-38页 |
二、叙事结构的选择 | 第38-39页 |
三、视觉表现元素的选择 | 第39-40页 |
四、观众收视行为的选择 | 第40-43页 |
第四节 《文化大观园》对受众的影响分析 | 第43-45页 |
一、对受众思想态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二、对受众行为的影响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总结调查结果并对假设进行检验 | 第45-48页 |
第一节 总结调查结果 | 第45-46页 |
一、受众收视喜好选择总结 | 第45页 |
二、受众收视行为选择总结 | 第45-46页 |
三、对受众产生的影响总结 | 第46页 |
第二节 对假设的检验 | 第46-48页 |
一、受众对节目文化类型的选择 | 第46页 |
二、受众对节目叙事方式的选择 | 第46-47页 |
三、受众对视觉表现元素的选择 | 第47页 |
四、受众对专题节目播出期数的承受力 | 第47页 |
五、节目对受众思想与行为的影响力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建议与研究的局限性 | 第48-51页 |
第一节 针对研究结果的建议 | 第48-50页 |
一、选择多元化传统文化的内容 | 第48页 |
二、延用逻辑化叙事视角 | 第48-49页 |
三、加入冲击力的视觉元素 | 第49页 |
四、专题系列节目制作期数勿超极限峰值 | 第49-50页 |
五、潜移默化影响受众思想 | 第50页 |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性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