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青青电影》杂志概述 | 第9-10页 |
1.2 研究背景、综述及关键概念辨析 | 第10-15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2 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3 关键概念辨析—叙述话语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研究难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新中国成立前《青青电影》的叙述话语分析 | 第17-31页 |
2.1 近而有度的叙述距离 | 第17-20页 |
2.1.1 大众化主题的靠拢 | 第17-18页 |
2.1.2 叙述化语言的使用 | 第18-20页 |
2.2 多元化的叙述视角 | 第20-26页 |
2.2.1 全知视角的回顾性叙述 | 第20-22页 |
2.2.2 第一人称的内焦点叙述 | 第22-26页 |
2.3 明了有度的叙述时间 | 第26-31页 |
2.3.1 描写性停顿 | 第27-29页 |
2.3.2 明确性省略 | 第29-31页 |
第3章 新中国成立后《青青电影》的叙述话语分析 | 第31-41页 |
3.1 远而不疏的叙述距离 | 第31-35页 |
3.1.1 多样性主题的倾向 | 第31-33页 |
3.1.2 理论性话语的递增 | 第33-35页 |
3.2 深层次的叙述视角 | 第35-38页 |
3.2.1 全知视角的记录性叙述 | 第35-36页 |
3.2.2 人称视角的变换性叙述 | 第36-38页 |
3.3 深入渗透的叙述时间 | 第38-41页 |
3.3.1 评论性停顿 | 第38-39页 |
3.3.2 暗含性省略 | 第39-41页 |
第4章 《青青电影》叙述话语转型的表现方式、缘由及效果 | 第41-52页 |
4.1 叙述距离中话语的选取 | 第41-43页 |
4.1.1 标题风格的嬗变 | 第41-42页 |
4.1.2 话语风格的转变 | 第42-43页 |
4.2 叙述视角中话语建构的特征 | 第43-45页 |
4.2.1 时代特征与内容的关联 | 第43-44页 |
4.2.2 题材单一向多样的变化 | 第44-45页 |
4.3 叙述时间中主题的侧重 | 第45-47页 |
4.3.1 娱乐到专业的过渡 | 第45-46页 |
4.3.2 微观到宏观的变换 | 第46-47页 |
4.4 叙述话语转型的缘由及效果 | 第47-52页 |
4.4.1 政治格局的转变 | 第47-48页 |
4.4.2 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 | 第48-49页 |
4.4.3 电影形态的发展 | 第49-50页 |
4.4.4 《青青电影》叙述话语转型的效果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