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缩略词表 | 第8-10页 |
| 1. 引言 | 第10-25页 |
| ·植物逆境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的抗性 | 第10-16页 |
| ·逆境引起的膜伤害 | 第10-11页 |
| ·影响膜透性及结构 | 第10页 |
| ·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 | 第10-11页 |
| ·影响离子载体功能的实现 | 第11页 |
| ·与环境胁迫有关的生理生化效应 | 第11-14页 |
| ·活性氧清除系统 | 第11页 |
| ·光合系统的变化 | 第11-12页 |
| ·酶系统的变化 | 第12页 |
| ·代谢途径的改变 | 第12-13页 |
| ·胁迫激素的产生 | 第13页 |
| ·逆境诱导蛋白的产生 | 第13-14页 |
| ·导入抗寒功能基因的研究 | 第14-16页 |
| ·导入抗渗透胁迫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14-15页 |
| ·AFP蛋白基因 | 第15页 |
| ·导入脂肪酸去饱和代谢关键酶基因的研究 | 第15-16页 |
| ·导入SOD等基因的研究 | 第16页 |
| ·内含子概述 | 第16-19页 |
| ·内含子的概念 | 第16-17页 |
| ·内含子的起源 | 第17页 |
| ·内含子的分类 | 第17页 |
| ·内含子的功能 | 第17-19页 |
| ·启动子概述 | 第19-24页 |
| ·启动子概念 | 第19页 |
| ·启动子功能和结构研究的策略 | 第19-20页 |
| ·转化分析 | 第19页 |
| ·瞬间表达分析 | 第19页 |
| ·点突变分析 | 第19-20页 |
| ·组成型启动子 | 第20-22页 |
| ·根特异启动子 | 第20-21页 |
| ·茎特异启动子 | 第21页 |
| ·叶特异启动子 | 第21页 |
| ·花特异启动子 | 第21-22页 |
| ·果实、种子特异性启动子 | 第22页 |
| ·诱导型启动子 | 第22-24页 |
| ·低温诱导启动子 | 第22-23页 |
| ·盐诱导启动子 | 第23页 |
| ·植物激素诱导启动子 | 第23页 |
| ·Ca2+诱导型启动子 | 第23-24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 2. AmCIP AmLEA与AmPI目的基因在基因组总DNA中的克隆 | 第25-39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 ·沙冬青幼苗的获得 | 第25页 |
| ·目的基因 | 第25页 |
| ·引物序列 | 第25页 |
| ·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 ·培养基配方 | 第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 ·沙冬青总DNA的提取 | 第26-27页 |
| ·沙冬青AmCIP AmLEA与AmPI等DNA的PCR扩增 | 第27-29页 |
|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 第27页 |
| ·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回收 | 第27-28页 |
| ·扩增片段T-vector连接 | 第28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28页 |
|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28-29页 |
| ·克隆载体的分子鉴定 | 第29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9-39页 |
| ·沙冬青总DNA的提取 | 第29页 |
| ·目的基因AmCIP AmLEA与AmPI DNA的PCR扩增 | 第29-30页 |
| ·扩增片段与T-vector连接转化结果 | 第30页 |
| ·克隆载体的分子鉴定结果 | 第30-31页 |
| ·序列比对 | 第31-36页 |
| ·小结 | 第36-39页 |
| 3 AmCIP启动子的克隆 | 第39-45页 |
|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 ·沙冬青幼苗的培养 | 第39页 |
| ·引物序列 | 第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2页 |
| ·沙冬青总DNA的提取 | 第39页 |
| ·染色体步移 | 第39-41页 |
| ·克隆载体的分子鉴定 | 第41-42页 |
| ·序列分析 | 第42-45页 |
| 4 载体的构建与转化 | 第45-51页 |
|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 ·载体与菌种 | 第45页 |
| ·引物序列 | 第45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转化 | 第47-49页 |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7页 |
|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47页 |
| ·外植体的选择 | 第47-48页 |
| ·烟草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48页 |
| ·农杆菌浸染转化 | 第48页 |
| ·转基因苗的GUS检测 | 第48-49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 个人简介 | 第58-59页 |
| 导师简介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附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