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伐他汀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释药特性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5页 | 
| ·引言 | 第15-16页 | 
| ·聚乳酸 | 第16-22页 | 
| ·聚乳酸的合成 | 第17-18页 | 
| ·聚乳酸共聚物 | 第18-20页 | 
| ·聚乳酸的性质 | 第20页 | 
| ·聚乳酸的降解 | 第20-21页 | 
| ·聚乳酸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第21-22页 | 
| ·洛伐他汀 | 第22-23页 | 
| ·聚乳酸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23-26页 | 
| ·乳化溶剂挥发法 | 第23-24页 | 
| ·喷雾干燥法 | 第24-25页 | 
| ·相分离法 | 第25页 | 
| ·新型膜乳化法 | 第25页 | 
| ·自组装方法 | 第25-26页 | 
| ·微球的释药机理 | 第26-27页 | 
| ·零级释放数学模型 | 第26页 | 
| ·一级释放数学模型 | 第26-27页 | 
| ·Higuchi's方程 | 第27页 | 
| ·微球的物理特性评价 | 第27-28页 | 
| ·影响微球性质的因素 | 第28-30页 | 
| ·聚合物对微球性质的影响 | 第28-29页 | 
| ·乳化剂对微球性质的影响 | 第29页 | 
| ·药物对微球性质的影响 | 第29-30页 | 
| ·有机溶媒移除速度对微球性质的影响 | 第30页 | 
| ·微囊化方法的影响 | 第30页 | 
| ·微球的给药途径 | 第30-32页 | 
| ·研究和应用现状 | 第32-34页 | 
|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34-35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5-41页 | 
| ·实验设备及试剂 | 第35-36页 | 
| ·试验设备 | 第35页 | 
| ·试验试剂 | 第35-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41页 | 
| ·微球的制备 | 第36页 | 
| ·正交试验优化处方 | 第36-37页 | 
| ·微球的测试与表征方法 | 第37页 | 
| ·洛伐他汀含量的测定 | 第37-38页 | 
| ·体外释药 | 第38-41页 | 
| 第三章 洛伐他汀聚乳酸载药微球的制备 | 第41-53页 | 
| ·微球制备工艺的确定 | 第41-43页 | 
| ·洛伐他汀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1页 | 
| ·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工艺 | 第41-43页 | 
| ·微球的形态观察和粒径分布 | 第43-44页 | 
| ·载药微球的红外分析 | 第44-46页 | 
| ·微球的体外释药 | 第46-51页 | 
| ·释药介质中洛伐他汀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6-47页 | 
| ·体外释药特性 | 第47-48页 | 
| ·药物释放机制 | 第48-49页 | 
| ·载体分子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 ·释放曲线动力学方程拟合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不同条件对微球性质的影响 | 第53-71页 | 
| ·不同条件对微球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53-60页 | 
| ·聚乳酸的影响 | 第53-55页 | 
| ·乳化剂对微球制备的影响 | 第55-57页 | 
| ·投料比对微球制备的影响 | 第57-59页 | 
| ·水油比对微球制备的影响 | 第59-60页 | 
| ·不同条件对微球释药特性的影响 | 第60-64页 | 
| ·聚乳酸质量分数对释药速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 ·乳化剂浓度对释药速率的影响 | 第61-62页 | 
| ·载药量对释药速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 ·水油比对释药速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 ·提高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方法 | 第64-68页 | 
| ·聚乳酸溶媒的选择 | 第64-66页 | 
| ·水相添加无机盐的影响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 第五章 不同材料制备洛伐他汀聚乳酸类微球的对比 | 第71-77页 | 
| ·微球表面形态和粒径分布 | 第71-73页 | 
| ·微球载药量与包封率 | 第73页 | 
| ·微球体外释药行为 | 第73-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 致谢 | 第85-87页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89页 |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