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体系的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2.1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的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1.2.2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的国外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3 型钢混凝土异形柱 | 第16-18页 |
1.4 纤维混凝土异形柱 | 第18-20页 |
1.4.1 纤维混凝土异形柱国内的发展概况 | 第19-20页 |
1.4.2 纤维混凝土的国外研究概况 | 第20页 |
1.5 X配筋混凝土异形柱 | 第20-22页 |
1.6 高强混凝土异形柱 | 第22页 |
1.7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基础隔震 | 第22-23页 |
1.8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异形柱节点承载力提高措施 | 第26-38页 |
2.1 纤维混凝土异形柱 | 第26-29页 |
2.1.1 纤维混凝土异形柱节点分析 | 第26-27页 |
2.1.2 纤维混凝土异形柱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27-29页 |
2.2 异形柱节点增配X形钢筋 | 第29-31页 |
2.2.1 异形柱节点增配X形钢筋节点分析 | 第29-30页 |
2.2.2 异形柱节点增配X形钢筋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30-31页 |
2.3 高强混凝土异形柱节点 | 第31-34页 |
2.3.1 高强混凝土异形柱节点分析 | 第31-32页 |
2.3.2 节点承载力计算 | 第32-33页 |
2.3.3 节点区混凝土施工处理措施 | 第33-34页 |
2.4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节点竖向加腋 | 第34-38页 |
2.4.1 异形柱节点竖向加腋的有限元分析 | 第34-36页 |
2.4.2 构造规定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型钢混凝土异形柱 | 第38-78页 |
3.1 型钢混凝土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38-42页 |
3.1.1 型钢混凝土异形柱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 | 第38-40页 |
3.1.2 型钢混凝土异形柱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 | 第40-42页 |
3.2 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42-49页 |
3.2.1 型钢混凝土异形柱受剪承载力受力机理 | 第42-43页 |
3.2.2 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斜截面单向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43-48页 |
3.2.3 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斜截面双向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48-49页 |
3.3 型钢混凝土异形柱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49-78页 |
3.3.1 型钢混凝土异形柱节点受力机理 | 第49-50页 |
3.3.2 节点承载力计算 | 第50-66页 |
3.3.3 总结与改进 | 第66-78页 |
第四章 新型异形柱节点承载力提高措施 | 第78-112页 |
4.1 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78-81页 |
4.1.1 可行性分析 | 第78-80页 |
4.1.2 钢板外伸长度的影响 | 第80-81页 |
4.2 拟静力试验研究 | 第81-111页 |
4.2.1 试件设计和节点选取 | 第82-88页 |
4.2.2 试件的尺寸和配筋 | 第88-90页 |
4.2.3 试件的制作施工 | 第90-94页 |
4.2.4 试件加载 | 第94-99页 |
4.2.5 试验数据 | 第99-11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五章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基础隔震 | 第112-118页 |
5.1 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112-115页 |
5.2 振动台试验 | 第115-116页 |
5.3 总结与建议 | 第116-11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2页 |
6.1 结论 | 第118-119页 |
6.2 展望 | 第119-122页 |
致谢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0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