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第13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5 研究成果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南寨水库工程概况 | 第16-20页 |
2.1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6页 |
2.2 现状水库概况 | 第16-17页 |
2.3 工程建设规模 | 第17页 |
2.4 工程取水方案 | 第17-19页 |
2.5 工程供水方案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合理性分析 | 第20-33页 |
3.1 水资源现状 | 第20-23页 |
3.1.1 区域基本情况 | 第20-21页 |
3.1.2 水资源现状特点 | 第21-23页 |
3.2 供用水现状分析 | 第23-25页 |
3.2.1 供水工程现状 | 第23-24页 |
3.2.2 供水量分析 | 第24页 |
3.2.3 用水量分析 | 第24-25页 |
3.3 供需平衡分析 | 第25-28页 |
3.3.1 用水水平分析 | 第25-26页 |
3.3.2 供需平衡分析 | 第26-28页 |
3.4 用水合理性分析 | 第28-33页 |
3.4.1 用水合理性分析 | 第28-29页 |
3.4.2 用水符合性分析 | 第29-32页 |
3.4.3 用水合理性分析结论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南寨水库扩容工程水资源论证 | 第33-55页 |
4.1 依据的资料 | 第33页 |
4.2 可供水量计算 | 第33-50页 |
4.2.1 来水量分析计算 | 第33-39页 |
4.2.2 入库径流分析 | 第39-43页 |
4.2.3 需水量分析 | 第43-44页 |
4.2.4 蒸发、渗漏损失 | 第44页 |
4.2.5 水位~库容~面积关系 | 第44-47页 |
4.2.6 兴利调算 | 第47-50页 |
4.3 水资源质量评价 | 第50-52页 |
4.3.1 采用资料 | 第50页 |
4.3.2 评价标准 | 第50-51页 |
4.3.3 评价方法 | 第51-52页 |
4.4 取水口合理性分析 | 第52-53页 |
4.5 取水可靠性分析 | 第53-54页 |
4.5.1 利用高崖水库干渠输水可靠性分析 | 第53页 |
4.5.2 利用善庄拦河坝取水可靠性分析 | 第53-54页 |
4.5.3 取水可靠性结论 | 第54页 |
4.6 水源论证结论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工程取水、退水影响论证 | 第55-64页 |
5.1 工程取水影响 | 第55-58页 |
5.1.1 工程调度运用方式 | 第55页 |
5.1.2 最小下泄流量及其合理性分析 | 第55-56页 |
5.1.3 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 | 第56页 |
5.1.4 对第三者的影响 | 第56-58页 |
5.2 退水影响 | 第58-62页 |
5.2.1 退水系统及组成 | 第58页 |
5.2.2 退水总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方式 | 第58-59页 |
5.2.3 退水处理方案 | 第59-61页 |
5.2.4 退水对水功能区和第三者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 取、退水影响结论 | 第62-64页 |
5.3.1 取水结论 | 第62-63页 |
5.3.2 退水结论 | 第63-64页 |
第六章 取退水补偿及水资源保护措施 | 第64-68页 |
6.1 取退水补偿措施 | 第64-65页 |
6.1.1 补偿原则 | 第64页 |
6.1.2 补偿措施 | 第64-65页 |
6.2 水资源保护措施 | 第65-68页 |
6.2.1 工程措施 | 第66-67页 |
6.2.2 非工程措施 | 第67-68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7.1 结论 | 第68页 |
7.2 展望及不足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