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姑苏区智慧城市建设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2.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关于智慧城市概念的研究 | 第13-14页 |
2.关于智慧城市建设保障体系的研究 | 第14-15页 |
3.关于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的研究 | 第15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四、技术路线 | 第16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6-18页 |
2.比较分析法 | 第18页 |
3.个案研究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一、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1.信息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 | 第19页 |
2.城市与城市化 | 第19-20页 |
3.智慧城市的概念 | 第20-21页 |
二、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1.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2.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2页 |
3.城市管理理论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姑苏区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 | 第24-32页 |
一、姑苏区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 | 第24-26页 |
1.国外智慧城市建设趋于成熟 | 第24-25页 |
2.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快速推进阶段 | 第25-26页 |
3.苏州市实现由“数字苏州”到“智慧苏州”的跨越 | 第26页 |
二、姑苏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举措 | 第26-30页 |
1.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 第26-27页 |
2.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化应用 | 第27-28页 |
3.加快重点产业转型升级 | 第28-30页 |
三、姑苏区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效 | 第30-32页 |
1.提升了姑苏区信息化水平 | 第30页 |
2.创新了民生服务模式 | 第30-31页 |
3.优化了信息产业发展环境 | 第31页 |
4.开创了城市智慧生活的新局面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姑苏区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2-36页 |
一、姑苏区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1.“信息孤岛”现象日渐显著 | 第32页 |
2.政府“包揽式”建设模式问题凸显 | 第32-33页 |
3.建设标准规范制定明显滞后,信息共享程度不高 | 第33页 |
4.宣传及应用推广力度不够 | 第33-34页 |
二、姑苏区智慧城市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6页 |
1.缺乏规划,资源浪费 | 第34页 |
2.投入不足,基础薄弱 | 第34-35页 |
3.多头管理,缺乏统筹 | 第35页 |
4.人才匮乏,超前思维不够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姑苏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 第36-43页 |
一、强化规划引领,消除“信息孤岛”顽疾 | 第36-38页 |
1.出台建设纲领性文件,统一规划未来发展方向 | 第36页 |
2.明确智慧城市建设架构,理顺政府工作职能 | 第36-37页 |
3.加强数据规划和管理 | 第37-38页 |
二、多措并举,积极拓展智慧城市建设渠道 | 第38-39页 |
1.发展壮大智慧产业 | 第38页 |
2.推动区域经济由“传统”走向“现代” | 第38-39页 |
3.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 | 第39页 |
三、科学制定建设目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 | 第39-40页 |
1.合理把握区域发展特点 | 第39页 |
2.合理制定建设总体目标 | 第39-40页 |
3.合理制定指标评价体系 | 第40页 |
四、加快应用推广,提升便民惠民水平 | 第40-41页 |
1.提高居民的物质、精神需求满足度和感官享受度 | 第40页 |
2.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思想认识 | 第40-41页 |
五、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企合作机制 | 第41-43页 |
1.调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同主体的参与积极性 | 第41页 |
2.探索新的投入机制,鼓励政企协同合作 | 第41-4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一、结论 | 第43页 |
二、研究的展望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