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

荷载与环境耦合作用下锈蚀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0页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0-18页
        1.2.1 钢筋混凝土的粘结退化机理第10-11页
        1.2.2 钢筋混凝土粘结性能研究方法第11-14页
        1.2.3 钢筋混凝土粘结性能影响因素第14-15页
        1.2.4 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本构模型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5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7-18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0页
        1.3.1 本文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图第19-20页
第二章 荷载与环境耦合作用下钢筋混凝土锈蚀试验第20-35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材料选用及材料力学性能第20-21页
        2.2.1 材料选用第20页
        2.2.2 材料力学性能第20-21页
    2.3 试件概况及编号第21-23页
        2.3.1 试件概况第21-22页
        2.3.2 试块编号安排第22-23页
    2.4 电化学加速锈蚀试验第23-30页
        2.4.1 锈蚀方案第23页
        2.4.2 钢筋电化学加速锈蚀装置第23-25页
        2.4.3 电化学加速锈蚀原理第25-26页
        2.4.4 锈蚀期间外荷载加载装置第26-28页
        2.4.5 称重法实测钢筋的锈蚀率第28-30页
    2.5 试块锈蚀情况第30-33页
        2.5.1 通电试验锈蚀现象第30-31页
        2.5.2 锈蚀裂缝发展情况第31-32页
        2.5.3 试块内部锈蚀状态光学电镜分析第32-33页
    2.6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三章 荷载与环境耦合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拉拔试验第35-48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拉拔试验的加载方案第35-36页
        3.2.1 拉拔试验加载装置第35-36页
        3.2.2 拉拔试验步骤第36页
    3.3 试块破坏特征及破型后的钢筋锈蚀形态第36-44页
        3.3.1 试块破坏特征第36-39页
        3.3.2 破型后的钢筋锈蚀形态第39-41页
        3.3.3 钢筋 3D实体激光扫描成像分析第41-44页
    3.4 粘结滑移数据汇总第44-46页
    3.5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荷载与环境耦合用下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第48-63页
    4.1 引言第48页
    4.2 未锈蚀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第48-50页
    4.3 荷载与环境对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的影响第50-61页
        4.3.1 锈蚀率对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的影响第50-53页
        4.3.2 外荷载对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的影响第53-61页
    4.4 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拟合第61-62页
    4.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基于损伤理论的荷载与环境耦合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粘结损伤模型第63-72页
    5.1 引言第63页
    5.2 损伤力学的分类、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第63-66页
        5.2.1 损伤力学的分类第63页
        5.2.2 损伤力学的研究方法第63-64页
        5.2.3 损伤变量第64页
        5.2.4 有效应力第64-65页
        5.2.5 基本假定第65-66页
    5.3 粘结损伤模型研究第66-69页
        5.3.1 定义粘结损伤变量第66-67页
        5.3.2 钢筋混凝土的粘结损伤模型第67-69页
    5.4 基于本文拉拔试验的钢筋混凝土粘结损伤模型第69-70页
    5.5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六章 基于ABAQUS的锈蚀钢筋混凝土拉拔试验仿真模拟第72-80页
    6.1 引言第72页
    6.2 ABAQUS软件介绍第72页
    6.3 ABAQUS粘结单元介绍第72-73页
    6.4 ABAQUS弹簧单元介绍第73-74页
    6.5 拉拔试快粘结滑移模型建立第74-77页
        6.5.1 有限元参数设定第74-75页
        6.5.2 弹簧单元的设置及inp文件修改方法第75-77页
        6.5.3 约束条件及加载方式第77页
    6.6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第77-79页
    6.7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0-82页
    7.1 结论第80-81页
    7.2 展望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致谢第85-8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肌理维育视角下的苏南乡村规划研究
下一篇:抗落石冲击棚洞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