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引言 | 第16-19页 |
1 电离层及电离层中纬槽 | 第19-44页 |
1.1 地球大气层及电离层概述 | 第19-24页 |
1.2 电离层随时间变化特征及典型的空间大尺度结构 | 第24-28页 |
1.2.1 电离层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 | 第24-25页 |
1.2.2 赤道电离异常 | 第25-27页 |
1.2.3 中纬槽 | 第27页 |
1.2.4 电离层随经度的变化 | 第27-28页 |
1.3 中纬槽主要特征及基本方程 | 第28-33页 |
1.3.1 中纬槽主要特征 | 第28-30页 |
1.3.2 中纬槽基本方程 | 第30-33页 |
1.4 与中纬槽形成或形态有关的物理现象 | 第33-42页 |
1.4.1 等离子体对流 | 第33-38页 |
1.4.2 SAID事件 | 第38-39页 |
1.4.3 槽区电子温度增强以及稳定的极光红弧 | 第39-41页 |
1.4.4 等离子体层顶“膝”现象 | 第41-42页 |
1.4.5 极光区粒子沉降 | 第42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2 CHAMP和GRACE卫星观测数据 | 第44-52页 |
2.1 CHAMP和GRACE卫星简介 | 第44-46页 |
2.2 CHAMP卫星PLP电子密度数据 | 第46-47页 |
2.3 GRACE星载GPS信标TEC数据 | 第47-49页 |
2.4 GRACE星间平均电子密度数据 | 第49-5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3 中纬槽出现率统计分析 | 第52-71页 |
3.1 引言 | 第52-53页 |
3.2 数据及预处理 | 第53-54页 |
3.3 中纬槽识别方法 | 第54-55页 |
3.4 中纬槽出现率统计结果 | 第55-69页 |
3.4.1 中纬槽出现率随磁地方时分布 | 第55-57页 |
3.4.2 中纬槽出现率随不变量磁纬的分布 | 第57-60页 |
3.4.3 夜间中纬槽出现率随太阳活动指数的分布 | 第60-61页 |
3.4.4 夜间中纬槽出现率随地理经度/月份的分布 | 第61-64页 |
3.4.5 地磁活动对夜间中纬槽出现率的影响 | 第64-66页 |
3.4.6 行星际磁场(IMF)对夜间中纬槽出现率的影响 | 第66-69页 |
3.4.7 太阳风电场对夜间中纬槽出现率的影响 | 第6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4 中纬槽位置的统计分析与建模 | 第71-89页 |
4.1 引言 | 第71-72页 |
4.2 中纬槽位置随磁地方时变化 | 第72-73页 |
4.3 中纬槽位置随地理经度变化 | 第73-76页 |
4.4 中纬槽位置随地磁活动变化 | 第76-81页 |
4.4.1 暴时中纬槽的运动与暴相的联系 | 第76-79页 |
4.4.2 中纬槽运动与SYM-H和AE指数的联系 | 第79-81页 |
4.5 太阳风和行星际条件对中纬槽位置的影响 | 第81-83页 |
4.6 中纬槽位置经验建模 | 第83-85页 |
4.7 模型检验 | 第85-87页 |
4.7.1 利用CHAMP 2007-2009年统计结果对模型进行检验 | 第85-86页 |
4.7.2 与其它模型预测结果比较 | 第86-8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5 中纬槽电子密度分布CT重建 | 第89-106页 |
5.1 引言 | 第89-90页 |
5.2 CT原理和方法 | 第90-92页 |
5.3 数据 | 第92-94页 |
5.4 天基CT反演软件开发 | 第94-95页 |
5.5 重建结果 | 第95-104页 |
5.5.1 算法验证 | 第96-100页 |
5.5.2 2005年5月15日磁暴前后电离层中纬槽CT重建 | 第100-10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06-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