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1.2.1 关于环境新闻理论研究 | 第15-18页 |
1.2.2 关于环境新闻业务研究 | 第18-21页 |
1.2.3 关于 PM2.5 报道研究 | 第21-22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2章 报纸 PM2.5 报道的现状 | 第24-43页 |
2.1 样本选择与类目建构 | 第24-26页 |
2.1.1 研究样本选择 | 第24页 |
2.1.2 研究类目建构 | 第24-26页 |
2.2 报纸 PM2.5 报道形式分析 | 第26-37页 |
2.2.1 报道数量反映事态发展 | 第26-28页 |
2.2.2 版面设置契合媒体定位 | 第28-29页 |
2.2.3 报道篇幅体现关注程度 | 第29-31页 |
2.2.4 报道体裁消息通讯为主 | 第31-33页 |
2.2.5 图文并重凸显报道力度 | 第33-35页 |
2.2.6 新闻来源自行采写居多 | 第35-37页 |
2.3 报纸 PM2.5 报道内容分析 | 第37-43页 |
2.3.1 报道主题保证受众持续关注 | 第37-38页 |
2.3.2 消息来源注重官方权威信源 | 第38-39页 |
2.3.3 感情色彩体现媒体立场倾向 | 第39-41页 |
2.3.4 数据使用交代新闻背景细节 | 第41-43页 |
第3章 报纸 PM2.5 报道的特色 | 第43-56页 |
3.1 报纸 PM2.5 报道的总体特色 | 第43-53页 |
3.1.1 专版专栏策划形成规模效应 | 第43-45页 |
3.1.2 深度报道彰显环境问题厚重感 | 第45-48页 |
3.1.3 专家评论的前瞻性与尖锐性 | 第48-50页 |
3.1.4 报道主题与风险传播理论相一致 | 第50-52页 |
3.1.5 消息来源广泛与政策解读的权威性 | 第52-53页 |
3.2 代表性媒体 PM2.5 报道的特色比较 | 第53-56页 |
3.2.1 《人民日报》反映政府立场 | 第53-54页 |
3.2.2 《南方周末》代表精英话语 | 第54-55页 |
3.2.3 《潇湘晨报》立足本地民生 | 第55-56页 |
第4章 报纸 PM2.5 报道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56-62页 |
4.1 报纸 PM2.5 报道存在的问题 | 第56-59页 |
4.1.1 过度依赖官方信源报道方式行政化 | 第56-57页 |
4.1.2 环境传播层次较低传播效果浅层化 | 第57-58页 |
4.1.3 偶尔出现媒体联动报道视角单一化 | 第58-59页 |
4.2 报纸 PM2.5 报道问题的原因 | 第59-62页 |
4.2.1 传播者缺乏辩证思维 | 第59-60页 |
4.2.2 对受众的心理把握失当 | 第60-61页 |
4.2.3 缺乏环境新闻专业素养 | 第61-62页 |
第5章 报纸 PM2.5 报道对环境报道的借鉴意义 | 第62-69页 |
5.1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共识 | 第62-65页 |
5.1.1 重视环境新闻社会化 | 第62-63页 |
5.1.2 促进各类媒体间联动 | 第63-64页 |
5.1.3 加强与环保 NGO 合作 | 第64-65页 |
5.2 加强环境报道舆论监督功能 | 第65-67页 |
5.2.1 发挥舆论监督与引导作用 | 第65-66页 |
5.2.2 积极与环保执法形成合力 | 第66页 |
5.2.3 提高环境新闻记者专业素养 | 第66-67页 |
5.3 提升环境新闻传播层次 | 第67-69页 |
5.3.1 促进受众环境意识建构 | 第67-68页 |
5.3.2 平衡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 第68-69页 |
结语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77页 |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学术与新闻实践目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