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伏溶洞探测及其对隧道下部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主要符号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溶洞探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下伏溶洞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2 研究区环境地质条件 | 第20-26页 |
2.1 区域地质情况 | 第20-22页 |
2.1.1 区域地形地貌 | 第20页 |
2.1.2 区域地层岩性 | 第20页 |
2.1.3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0-22页 |
2.2 区域气候及水文 | 第22页 |
2.2.1 区域气候 | 第22页 |
2.2.2 区域水文 | 第22页 |
2.3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 | 第22-24页 |
2.4 围岩等级分级 | 第24-25页 |
2.5 研究区岩溶发育情况分析 | 第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地质雷达探测溶洞研究 | 第26-52页 |
3.1 溶洞探测方法 | 第26页 |
3.2 地质雷达探测法 | 第26-31页 |
3.2.1 地质雷达基本理论 | 第27-29页 |
3.2.2 地质雷达探测方法 | 第29-30页 |
3.2.3 地质雷达波数据处理 | 第30页 |
3.2.4 地质雷达波解释 | 第30-31页 |
3.3 地质雷达探测模型试验分析 | 第31-44页 |
3.3.1 模型制作 | 第31-33页 |
3.3.2 地质雷达探测模型 | 第33-35页 |
3.3.3 地质雷达信号处理 | 第35-36页 |
3.3.4 地质雷达反射波剖面图研究 | 第36-44页 |
3.4 地质雷达探测现场试验分析 | 第44-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4 下伏溶洞对隧道下部围岩稳定性影响机制 | 第52-62页 |
4.1 围岩破坏形态 | 第52-53页 |
4.2 隧道下部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53页 |
4.3 隧道下部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53-59页 |
4.3.1 理论解析法 | 第53-55页 |
4.3.2 经验公式法 | 第55-58页 |
4.3.3 数值模拟法 | 第58页 |
4.3.4 现场及模型试验法 | 第58-59页 |
4.4 经验公式法稳定性计算 | 第59-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下伏溶洞对隧道下部围岩稳定性影响模糊综合评价 | 第62-86页 |
5.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 第62-63页 |
5.1.1 隶属度理论 | 第62页 |
5.1.2 模糊综合评价法步骤 | 第62-63页 |
5.2 隧道下部围岩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 第63-72页 |
5.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63-65页 |
5.2.2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第65-68页 |
5.2.3 权重的确定 | 第68-72页 |
5.3 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检验 | 第72-76页 |
5.3.1 各溶洞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 | 第73-75页 |
5.3.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可靠性检验 | 第75-76页 |
5.4 研究区隧道下部围岩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 | 第76-84页 |
5.4.1 研究区各段地质概况 | 第76-81页 |
5.4.2 研究区各段隧道下部围岩稳定性评价 | 第81-8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全文结论 | 第86-87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87页 |
6.3 今后展望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