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1.1 氧化亚铜的性质 | 第9-10页 |
1.2 Cu_2O的应用 | 第10-11页 |
1.2.1 在工业催化领域中的应用 | 第10页 |
1.2.2 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 第10-11页 |
1.2.3 在光催化领域中的应用 | 第11页 |
1.3 Cu_2O的制备方法 | 第11-17页 |
1.3.1 烧结法 | 第11-12页 |
1.3.2 气相法 | 第12页 |
1.3.3 电化学法 | 第12-13页 |
1.3.4 水热法 | 第13-14页 |
1.3.5 溶剂热法 | 第14-15页 |
1.3.6 沉淀法 | 第15-17页 |
1.4 微通道反应器 | 第17-18页 |
1.4.1 微通道反应器的分类 | 第17页 |
1.4.2 微通道反应器的特点 | 第17-18页 |
1.5 微通道反应器在合成中的应用 | 第18-21页 |
1.5.1 微通道反应器合成半导体纳米粒子 | 第18-20页 |
1.5.2 微通道反应器合成贵金属纳米粒子 | 第20-21页 |
1.5.3 微通道反应器合成聚合物 | 第21页 |
1.6 光催化氧化技术 | 第21-23页 |
1.6.1 半导体光催化反应的机理 | 第22-23页 |
1.6.2 光催化降解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 第23页 |
1.6.3 光催化氧化的发展趋势 | 第23页 |
1.7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2 Cu_2O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表征分析 | 第25-36页 |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25-26页 |
2.1.1 主要原料 | 第25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5-26页 |
2.2 样品表征 | 第26页 |
2.2.1 X射线衍射 | 第26页 |
2.2.2 场发射扫描电镜 | 第26页 |
2.2.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UV-Vis) | 第26页 |
2.3 实验流程 | 第26-27页 |
2.3.1 微反应器制备纳米Cu_2O | 第26-27页 |
2.3.2 釜式反应器制备纳米Cu_2O | 第27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7-34页 |
2.4.1 样品结构 | 第27-28页 |
2.4.2 温度对Cu_2O粒度及其分布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3 铜源对Cu_2O粒度及其分布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4 氢氧化钠浓度对Cu_2O粒度及其分布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5 抗坏血酸浓度对Cu_2O粒度及其分布的影响 | 第31-32页 |
2.4.6 进料流量对Cu_2O粒度及其分布的影响 | 第32-33页 |
2.4.7 反应器型式对Cu_2O粒度及其分布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8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分析 | 第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不同形貌的Cu_2O的制备及其表征分析 | 第36-43页 |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36-37页 |
3.1.1 实验原料 | 第36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3.2 样品表征 | 第37页 |
3.2.1 X射线衍射 | 第37页 |
3.2.2 场发射扫描电镜 | 第37页 |
3.3 实验流程 | 第37-38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8-42页 |
3.4.1 PEG的分子量对Cu_2O形貌的影响 | 第38-40页 |
3.4.2 PEG的用量对Cu_2O形貌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3 PVP的用量对Cu_2O形貌的影响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Cu_2O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43-55页 |
4.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43-44页 |
4.1.1 实验药品 | 第43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3-44页 |
4.2 实验流程 | 第44-4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4页 |
4.3.1 空白试验 | 第45-46页 |
4.3.2 空气加入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3 底物种类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4 催化剂粒径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5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51-53页 |
4.3.6 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