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珍仿宋体设计版本考证与补遗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导言 | 第10-14页 |
一、聚珍仿宋体名物考辩 | 第14-67页 |
(一) 聚珍仿宋体成因新考 | 第14-39页 |
1. 家族背景 | 第15-20页 |
2. 藏书为范 | 第20-26页 |
3. 西制为样 | 第26-32页 |
4. 文化认同 | 第32-34页 |
5. “仿宋聚珍版”考辩 | 第34-39页 |
(二) 聚珍仿宋体早期研究补遗 | 第39-58页 |
1. 宋刻与西泠印社 | 第39-42页 |
2. 经营与善助 | 第42-49页 |
3. 字族演化简考 | 第49-53页 |
4. 刻工新考 | 第53-58页 |
(三) 聚珍仿宋体设计版本考 | 第58-67页 |
1. 字号设置比较 | 第58-60页 |
2. 字体设计辨析 | 第60-63页 |
3. 版本的编排范式 | 第63-66页 |
4. 审美评价 | 第66-67页 |
二、聚珍仿宋体在日本时期的考证与补遗 | 第67-87页 |
(一) 东渐日本时期的研究补遗 | 第67-74页 |
1. 东渐背景调查 | 第67-69页 |
2. 津田伊三郎生平补遗 | 第69-72页 |
3. 传播的路径 | 第72-74页 |
(二) 聚珍仿宋体在日本的改进 | 第74-79页 |
1. 字号的标准 | 第74-76页 |
2. 活字引进的技术步骤 | 第76-77页 |
3. 改刻的判定 | 第77-79页 |
(三) 更刻版本的分析考证 | 第79-85页 |
1. 森川龙文堂的更刻 | 第79-81页 |
2. 横滨筑地活字的模刻与更刻 | 第81-82页 |
3. 石井茂吉与石井宋朝体 | 第82-85页 |
(四) 聚珍仿宋体在日本时期设计版本考 | 第85-87页 |
1. 字体的设计深化 | 第85-86页 |
2. 版式的适度改进 | 第86-87页 |
三、字模工艺的复核与求证 | 第87-117页 |
(一) 字模与铜版实物考证 | 第87-97页 |
1. 字面率分析 | 第87-89页 |
2. 复刻对比实验 | 第89-94页 |
3. 铜版实物考证 | 第94-96页 |
4. 出版考证 | 第96-97页 |
(二) 《考工八咏》之实验求证 | 第97-108页 |
1. 基本介绍 | 第99-101页 |
2. 刻字 | 第101页 |
3. 翻蜡 | 第101-104页 |
4. 镀铜 | 第104-105页 |
5. 精刻 | 第105-106页 |
6. 铸字 | 第106-107页 |
小结 | 第107-108页 |
(三) 《小槐簃吟稿》版式的比对考证 | 第108-117页 |
四、聚珍仿宋体设计版本的寻源与拓新 | 第117-134页 |
(一) 新境遇中的问题 | 第117-119页 |
(二) 可能的选择与分析 | 第119-127页 |
1. 方正聚珍新仿 | 第119-122页 |
2. 文悦古体仿宋 | 第122页 |
3. 岩田宋朝体 | 第122-124页 |
4. 欣喜堂宋朝与龙爪体 | 第124-126页 |
5. 横滨筑地活字宋朝体 | 第126-127页 |
(三) 方正丁氏聚珍仿宋体的设计研发 | 第127-134页 |
1. 字族规模的扩大 | 第128-131页 |
2. 字体重心的转移 | 第131页 |
3. 标点符号的设计 | 第131-132页 |
4. 媒介因素的考量 | 第132-134页 |
结论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1页 |
附录 | 第141-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