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18页 |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10-11页 |
| 二、鄂尔多斯高原地理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5-18页 |
| 第一章 清代前期鄂尔多斯高原的政局与民族 | 第18-50页 |
| 第一节 清初鄂尔多斯高原的政治形势 | 第18-21页 |
| 一、后金政权与漠南蒙古诸部 | 第18-19页 |
| 二、盟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区的推行 | 第19-21页 |
| 第二节 蒙古族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分布与变迁 | 第21-27页 |
| 一、从旗界判断蒙古族在伊克昭盟的地理分布 | 第21-24页 |
| 二、从游牧范围的变化判断蒙古族的分布变动 | 第24-26页 |
| 三、从政治联姻判断蒙古族的分布与迁徙 | 第26-27页 |
| 第三节 汉族人口迁入鄂尔多斯高原及其分布 | 第27-33页 |
| 一、汉族人口移至口北之始 | 第27-29页 |
| 二、界址变动和移民增多 | 第29-31页 |
| 三、从伙盘地判断汉族人口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分布范围 | 第31-33页 |
| 第四节 回族在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区的分布与变迁 | 第33-40页 |
| 一、回族在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及毗邻区的分布 | 第34-38页 |
| 二、回族在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地理分布 | 第38页 |
| 三、回族在鄂尔多斯高原东北侧毗邻区的地理分布 | 第38-40页 |
| 第五节 满族及其他民族人口迁入鄂尔多斯高原及邻区 | 第40-48页 |
| 一、满族迁入鄂尔多斯高原西部及邻区 | 第40-43页 |
| 二、满族迁入鄂尔多斯高原东北侧毗邻区 | 第43-46页 |
| 三、满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分布 | 第46-48页 |
| 小结 | 第48-50页 |
| 第二章 清中后期鄂尔多斯高原各族的分布与变迁 | 第50-68页 |
| 第一节 蒙古族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分布与迁徙 | 第50-52页 |
| 一、蒙古族人口的减少 | 第50-51页 |
| 二、蒙古族人口在区内局部迁徙 | 第51-52页 |
| 第二节 汉族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迁徙与分布 | 第52-58页 |
| 一、从人口锐减到数量渐复 | 第52-53页 |
| 二、贻谷放垦和汉族人口北迁内蒙古地区 | 第53-58页 |
| 第三节 回族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分布及变动 | 第58-65页 |
| 一、西北回民起义始末 | 第58-59页 |
| 二、回族在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区的分布变动 | 第59-65页 |
| 第四节 满族人口在鄂尔多高原的迁徙与分布 | 第65页 |
| 小结 | 第65-68页 |
| 第三章 民国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各族的分布与变迁 | 第68-86页 |
| 第一节 民国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政局演变 | 第68-73页 |
| 一、民国前期政局 | 第68-70页 |
| 二、民国后期政局 | 第70-73页 |
| 第二节 鄂尔多斯高原蒙古族的分布与变迁 | 第73-77页 |
| 一、从成陵西迁判断蒙古族人口的迁徙 | 第73-76页 |
| 二、鄂尔多斯高原蒙古族人口的缩减 | 第76-77页 |
| 第三节 汉族人口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迁入与分布 | 第77-79页 |
| 一、民国前期的官垦带动内地农业人口迁入河套及毗邻区 | 第77-78页 |
| 二、民国后期的军垦引起农业人口再度迁入河套高原 | 第78-79页 |
| 第四节 回族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分布变迁 | 第79-80页 |
| 一、回族在鄂尔多斯高原东北毗邻区的分布 | 第79-80页 |
| 二、回族在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及毗邻区的分布变动 | 第80页 |
| 第五节 满族人口在鄂尔多斯高原毗邻区的分布变动 | 第80-83页 |
| 一、满族人口锐减的社会背景 | 第81-82页 |
| 二、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满族人口的分布变动 | 第82-83页 |
| 三、鄂尔多斯高原东北毗邻区满族人口分布变动 | 第83页 |
| 小结 | 第83-86页 |
| 第四章 清至民国鄂尔多斯高原各族分布变迁的动因与影响 | 第86-92页 |
| 第一节 清至民国时期区域各民族分布的时空特征 | 第86-88页 |
| 一、区域各民族分布的时间特征 | 第86-87页 |
| 二、区域各民族分布的空间特征 | 第87-88页 |
| 第二节 清至民国制约区域各民族分布与变迁的因素剖析 | 第88-90页 |
| 一、中央政府的政策引导 | 第89页 |
| 二、军事因素的影响 | 第89页 |
| 三、自然因素的作用 | 第89-90页 |
| 第三节 清至民国鄂尔多斯高原各民族分布格局的历史影响 | 第90-91页 |
| 一、对河套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 第90页 |
| 二、奠定当代河套地域各民族分布格局的基础 | 第90页 |
| 三、对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积极影响 | 第90-91页 |
| 小结 | 第91-92页 |
| 结语 | 第92-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