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材论文--药材鉴定论文

赤芍与白芍质量差异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1页
本文缩略词第11-13页
第一章 立题依据与研究现状第13-23页
   ·立题依据第13-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赤芍和白芍药材质量差异及其主导因素研究进展第14-15页
     ·赤芍与白芍基源植物系统学研究进展第15页
     ·赤芍和白芍基源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第15-16页
     ·分子群体遗传学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运用进展第16-17页
   ·论文总体设计第17-23页
     ·研究内容第17-18页
     ·总体研究方案第18页
     ·研究材料与方法第18-20页
     ·主要测定与分析方法第20-22页
     ·技术路线第22页
     ·预期研究结果第22-23页
第二章 赤芍与白芍本草学考证及产地调查第23-31页
   ·赤芍与白芍的药用历史与功效区分第23-24页
   ·赤芍与白芍的基源植物第24-25页
   ·赤芍与白芍的道地产区第25-26页
   ·赤芍和白芍的划分依据第26-28页
   ·小结与讨论第28-31页
     ·古代文献中赤芍和白芍的使用差异记载第28页
     ·现代赤芍和白芍的划分方式讨论第28-31页
第三章 赤芍与白芍形态及光合生理指标的差异研究第31-47页
   ·赤芍与白芍形态差异分析第31-35页
     ·不同环境下野生芍药形态指标变异分析第31-32页
     ·不同环境下栽培芍药形态指标变异分析第32-33页
     ·栽培和野生芍药在不同环境下总体形态指标差异分析第33-34页
     ·栽培和野生芍药变异系数差异分析第34-35页
   ·赤芍与白芍光合生理差异分析第35-38页
     ·栽培与野生芍药光合色素含量差异分析第35-36页
     ·相同环境下栽培和野生芍药光响应曲线及其参数的差异分析第36-37页
     ·相同环境下栽培和野生芍药CO_2响应曲线及其参数的差异分析第37-38页
   ·赤芍与白芍形态和光合生理指标差异形成的基因与环境机制探讨第38-39页
   ·遗传因素导致赤芍和白芍形态和光合生理指标差异的机制分析第39-41页
   ·环境因素导致赤芍和白芍形态和光合生理指标差异机制分析第41-43页
   ·小结与讨论第43-47页
     ·赤芍和白芍的形态指标存在差异第43-44页
     ·赤芍和白芍光合生理指标存在差异第44-45页
     ·赤芍和白芍的形态及光合生理差异性指标的主导因素第45-47页
第四章 赤芍与白芍化学成分含量差异研究第47-59页
   ·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第47-52页
     ·仪器与试剂第47-48页
     ·测定方法第48-52页
   ·不同环境下赤芍与白芍化学成分含量变异分析第52页
   ·赤芍与白芍在不同环境下化学成分含量指标差异分析第52-54页
   ·赤芍与白芍化学成分含量差异形成的基因与环境机制探讨第54-55页
   ·遗传因素导致赤芍和白芍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机制分析第55页
   ·环境因素导致赤芍和白芍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机制分析第55-57页
   ·小结与讨论第57-59页
     ·赤芍和白芍化学成分含量在不同环境下变异较大第57页
     ·赤芍和白芍化学成分含量指标存在差异第57-58页
     ·赤芍和白芍中3种主要成分的含量差异来自于遗传差异第58-59页
第五章 赤芍与白芍性状差异形成的分子群体遗传学分析第59-77页
   ·材料与方法第59-65页
     ·材料来源第59-61页
     ·基因DNA的提取第61-62页
     ·PCR扩增及产物测序第62-63页
     ·数据分析第63-65页
   ·用于群体遗传学分析的DNA片段序列筛选第65-66页
   ·赤芍和白芍ITS序列特征第66-67页
   ·赤芍和白芍ITS序列单倍型分布格局第67-69页
   ·赤芍和白芍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第69-70页
   ·赤芍与白芍亲缘关系分析第70-73页
   ·野生芍药和栽培芍药群体间遗传分化分析第73-74页
   ·野生芍药和栽培芍药群体历史动态分析第74-75页
   ·小结与讨论第75-77页
     ·赤芍和白芍之间遗传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第75-76页
     ·赤芍和白芍之间存在显著遗传分化第76-77页
第六章 加工方法对赤芍和白芍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第77-87页
   ·药典方法同时处理赤芍和白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分析第77-80页
     ·直接干燥后栽培、野生芍药和川赤芍的化学成分差异分析第77-78页
     ·去皮水煮后干燥栽培、野生芍药和川赤芍的化学成分差异分析第78-79页
     ·水煮后去皮干燥栽培、野生芍药和川赤芍的化学成分差异分析第79-80页
   ·加工方法对赤芍和白芍中化学成分的影响规律分析第80-84页
     ·水煮对栽培、野生芍药和川赤芍中化学成分的影响分析第80-81页
     ·去皮对栽培、野生芍药和川赤芍中化学成分的影响分析第81-82页
     ·加工方法对野生和栽培芍药中化学成分的影响规律验证第82-84页
   ·不同加工方法赤芍和白芍的化学成分含量聚类分析第84-85页
   ·小结与讨论第85-87页
     ·加工因素难以单独作为目前赤芍和白芍的划分依据第85-86页
     ·加工方法对赤芍和白芍中化学成分的影响规律第86-87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87-93页
   ·结论第87-89页
     ·赤芍和白芍的功效分化以及药材划分标准考证第87页
     ·赤芍和白芍药材质量存在差异第87页
     ·赤芍和白芍表型性状及光合生理指标存在差异第87-88页
     ·赤芍和白芍存在遗传多样性差异及显著遗传分化第88页
     ·加工因素不能完全改变赤芍和白芍之间的差异第88页
     ·环境因素对赤芍和白芍性状指标的影响第88页
     ·赤芍和白芍之间部分表型指标的显著差异主要受遗传因素主导第88-89页
   ·讨论第89-93页
     ·赤芍和白芍的划分依据第89-90页
     ·栽培芍药的起源推断第90-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3页
致谢第103-105页
个人简历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统计方法模型分析的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研究
下一篇: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证模型大鼠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及多巴胺2型受体干预机制的MicroPET/CT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