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9-17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5页 |
1、国内电子政务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2、国外电子政务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四)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研究内容 | 第15页 |
2、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一) 核心概念 | 第17-19页 |
1、电子政务 | 第17-18页 |
2、服务型政府 | 第18-19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1、信息孤岛与数字鸿沟理论 | 第19页 |
2、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9-21页 |
三、东莞市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1-37页 |
(一) 东莞市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 第21-27页 |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快速发展 | 第21-22页 |
2、信息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成效显著 | 第22页 |
3、“两化”融合加速了智能制造进程 | 第22-23页 |
4、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 第23页 |
5、政务信息应用系统情况 | 第23-26页 |
6、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情况 | 第26-27页 |
7、组织建设情况 | 第27页 |
(二) 东莞市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7-34页 |
1、顶层设计不够完善导致重复建设 | 第27-29页 |
2、缺乏专业电子政务人才 | 第29-30页 |
3、网站一站式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 第30-31页 |
4、业务部门应用系统建设相对滞后 | 第31-32页 |
5、网络与信息安全难以保障 | 第32页 |
6 、跨部门信息化利用率低 | 第32-34页 |
(三) 东莞市电子政务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1、认识不足导致缺乏领导组织 | 第34-35页 |
2、电子政务的相关制度还不完善 | 第35页 |
3、投入资金形式制约信息资源的利用 | 第35-37页 |
四、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先进经验及启示 | 第37-40页 |
(一) 韩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经验 | 第37页 |
(1) 政府支持 | 第37页 |
(2) 完备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 | 第37页 |
(3) 全民IT素质较高 | 第37页 |
(二) 美国电子政务发展经验 | 第37-38页 |
(1) 政府直接有力的保障 | 第37页 |
(2) 以市民为中心 | 第37-38页 |
(3) 法律法规保障 | 第38页 |
(4) 电子政务战略的实施 | 第38页 |
(5) 良好的基础设施 | 第38页 |
(三) 英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经验 | 第38-39页 |
(1) 以强有力的领导机构为后盾 | 第38页 |
(2) 以公众为中心 | 第38页 |
(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38页 |
(4) 广泛征求公民的意见,吸引公众参政议政 | 第38-39页 |
(四) 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 第39-40页 |
(1) 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 | 第39页 |
(2) 政府高层的强力支持和积极推动 | 第39页 |
(3) 普及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创造和谐的应用环境 | 第39页 |
(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电子政务发展保驾护航 | 第39-40页 |
五、东莞市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0-47页 |
(一) 完善东莞市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避免重复建设 | 第40-41页 |
(1) 加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 | 第40页 |
(2) 加强政务数据资源交换及安全管理建设 | 第40页 |
(3) 推进政务资源整合工程 | 第40-41页 |
(二)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弥补专业人才缺失 | 第41页 |
(1) 建立具有东莞特色的公务员考核制度 | 第41页 |
(2) 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 第41页 |
(3) 加强对基层政务人员的电子信息化培训 | 第41页 |
(三) 推动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加强业务部门应用系统建设 | 第41-43页 |
(1) 制订和完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标准和规范 | 第41-42页 |
(2) 建立信息交换共享体系 | 第42页 |
(3) 推进跨部门一体化的协同办公体系 | 第42页 |
(4) 实现市、镇(街)政务资源共享 | 第42-43页 |
(四) 促进电子政务民生服务的应用深化,提高一站式服务水平 | 第43-44页 |
(1) 整合建设政府网站群系统 | 第43页 |
(2) 促进重点民生领域服务系统建设 | 第43页 |
(3) 建立和完善网络问政平台 | 第43-44页 |
(4) 建设便捷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 第44页 |
(五) 构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 第44-45页 |
(1) 构筑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 | 第44页 |
(2) 推行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 第44-45页 |
(3) 加强信息安全测评体系建设 | 第45页 |
(4) 完善网络安全防护系统 | 第45页 |
(5) 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 第45页 |
(六) 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水平,解决跨部门信息化利用率低问题 | 第45-47页 |
(1) 进一步完善基础性政务信息资源库建设 | 第45页 |
(2) 加强重点业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 第45-46页 |
(3) 推进重要业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 第46页 |
(4) 提升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功能 | 第46页 |
(5) 加大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专项资金投入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注释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