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金属锂二次电池概述 | 第12-19页 |
1.2.1 金属锂电池的发展现状 | 第12页 |
1.2.2 金属锂电池工作原理 | 第12-13页 |
1.2.3 金属锂电池特点 | 第13-14页 |
1.2.4 金属锂负极存在的问题 | 第14-19页 |
1.2.4.1 不稳定的界面反应 | 第14-17页 |
1.2.4.2 锂枝晶和死锂的产生 | 第17-19页 |
1.3 金属锂负极的改性研究 | 第19-22页 |
1.3.1 电解液的改进研究 | 第19-20页 |
1.3.2 非原位制备金属锂负极的表面保护层 | 第20-21页 |
1.3.3 新形态金属锂负极的制备 | 第21-22页 |
1.4 本论文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创新工作 | 第22-24页 |
1.4.1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22页 |
1.4.2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2-23页 |
1.4.3 本论文的创新工作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表征手段 | 第24-31页 |
2.1 主要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2 材料表征方法 | 第25-26页 |
2.3 实验样品制备方法及原理 | 第26-27页 |
2.4 电极和全固态电解质膜的制备以及电池组装 | 第27-29页 |
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9-31页 |
第三章 金属锂的电沉积行为与表面氮化研究 | 第31-39页 |
3.1 金属锂的电沉积研究 | 第31-34页 |
3.1.1 Li-Cu电池的循环伏安测试 | 第31-32页 |
3.1.2 Li-Cu电池的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32-33页 |
3.1.3 不同电流密度下金属锂沉积的形貌特征 | 第33-34页 |
3.2 金属锂表面氮化处理研究 | 第34-38页 |
3.2.1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35-36页 |
3.2.2 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与讨论 | 第36-38页 |
3.2.2.1 金属锂电极表面氮化后的交流阻抗测试 | 第36-37页 |
3.2.2.2 金属锂电极表面氮化后的循环性能测试 | 第37-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溅射Al_2O_3对金属锂负极的包覆研究 | 第39-51页 |
4.1 溅射Al_2O_3包覆金属锂的实验 | 第39-40页 |
4.2 Al_2O_3溅射包覆金属锂的形貌和成分分析 | 第40-41页 |
4.3 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与讨论 | 第41-48页 |
4.3.1 界面稳定性测试 | 第41-42页 |
4.3.2 Al_2O_3包覆锂电极的循环性能测试 | 第42-46页 |
4.3.3 Al_2O_3包覆锂电极的交流阻抗测试 | 第46-47页 |
4.3.4 Al_2O_3包覆锂电极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 第47-48页 |
4.4 溅射Al_2O_3包覆金属锂循环后的形貌 | 第48-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溅射Li_3PO_4包覆金属锂负极的研究 | 第51-67页 |
5.1 溅射Li_3PO_4包覆金属锂的实验 | 第51-52页 |
5.2 无定形态的Li_3PO_4薄膜的特性研究 | 第52-53页 |
5.3 Li_3PO_4溅射包覆金属锂的形貌和成分分析 | 第53-55页 |
5.4 化学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与讨论 | 第55-63页 |
5.4.1 界面稳定性测试 | 第55-57页 |
5.4.2 Li_3PO_4包覆金属锂电极的循环性能测试 | 第57-60页 |
5.4.3 Li_3PO_4包覆金属锂电极的交流阻抗测试 | 第60-61页 |
5.4.4 Li_3PO_4包覆金属锂电极的锂硫电池测试 | 第61-63页 |
5.5 溅射Li_3PO_4包覆金属锂循环后的形貌和成分分析 | 第63-65页 |
5.6 溅射Li_3PO_4包覆层对金属锂负极的改性机理探讨 | 第65-6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7-68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