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拟态环境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5页 |
1.4 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分析 | 第15-18页 |
1.4.1 理论基础 | 第15页 |
1.4.2 核心概念分析 | 第15-18页 |
2 微信朋友圈拟态环境特征及信息传播分析 | 第18-23页 |
2.1 微信朋友圈拟态环境特征 | 第18-19页 |
2.1.1 日常生活化的媒介 | 第18-19页 |
2.1.2 媒介化的人际关系 | 第19页 |
2.2 微信朋友圈拟态环境信息传播分析 | 第19-23页 |
2.2.1 微信朋友圈传播方式 | 第19-21页 |
2.2.2 差异化的意见领袖 | 第21页 |
2.2.3 多元化的传播内容 | 第21-22页 |
2.2.4 真实的受众 | 第22-23页 |
3 微信朋友圈拟态环境现状 | 第23-36页 |
3.1 微信朋友圈拟态环境基本概况 | 第23-26页 |
3.1.1 虚拟与现实人际关系网交融 | 第23-24页 |
3.1.2 社会焦点聚集 | 第24-25页 |
3.1.3 信息的时新性 | 第25-26页 |
3.2 微信朋友圈拟态环境失衡 | 第26-31页 |
3.2.1 群体极化 | 第26-27页 |
3.2.2 个人隐私公开化 | 第27-28页 |
3.2.3 垃圾信息堆集 | 第28-30页 |
3.2.4 人际关系物化 | 第30-31页 |
3.3 微信朋友圈拟态环境失衡原因 | 第31-36页 |
3.3.1 自我把关与人情世故 | 第31-32页 |
3.3.2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融合 | 第32-33页 |
3.3.3 信息的真实性与片面性 | 第33-34页 |
3.3.4 消费主义蔓延 | 第34-36页 |
4 微信朋友圈拟态环境优化策略 | 第36-44页 |
4.1 优化原则 | 第36-37页 |
4.1.1 协调性 | 第36页 |
4.1.2 规范性 | 第36页 |
4.1.3 创新性 | 第36-37页 |
4.2 监管机制 | 第37-39页 |
4.2.1“三位一体”联动监管机制 | 第37-38页 |
4.2.2 责任划分与任务区隔 | 第38-39页 |
4.3 优化策略与策略分析 | 第39-44页 |
4.3.1 专项法规与实施细则 | 第39-40页 |
4.3.2 咨询与举报平台 | 第40页 |
4.3.3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筛选 | 第40-41页 |
4.3.4 媒介素养培育体系 | 第41-42页 |
4.3.5 策略分析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