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9页 |
三、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9-20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二)研究目标 | 第20页 |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0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第22-31页 |
一、民族地区及西南民族地区特征分析 | 第22-28页 |
(一)民族地区“五位一体”特征 | 第22-25页 |
(二)西南民族地区特征分析 | 第25-28页 |
二、精准扶贫相关概念界定 | 第28页 |
(一)精准扶贫 | 第28页 |
(二)整村精准 | 第28页 |
三、绩效相关概念界定 | 第28-30页 |
(一)绩效 | 第28-29页 |
(二)绩效评价主体 | 第29页 |
(三)绩效评价 | 第29-30页 |
四、民族地区整村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理论基础 | 第30页 |
(一)民族经济学理论 | 第30页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民族地区整村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41页 |
一、模糊层次分析法概述 | 第31-34页 |
(一)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步骤 | 第31-33页 |
(二)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优点 | 第33-34页 |
二、民族地区整村精准扶贫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第34-35页 |
(一)国家相关政策精神 | 第34-35页 |
(二)新扶贫规划纲要精神 | 第35页 |
三、民族地区整村精准扶贫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5-36页 |
四、民族地区整村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6-40页 |
(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36页 |
(二)绩效评价指标界定 | 第36-38页 |
(三)权重的确定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民族地区整村精准扶贫案例分析 | 第41-52页 |
一、基本概况 | 第41-42页 |
(一)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基本情况 | 第41页 |
(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黄都镇基本概况 | 第41-42页 |
二、问卷设计及数据处理 | 第42-45页 |
(一)问卷设计 | 第42-43页 |
(二)数据的收集及整理 | 第43-44页 |
(三)整村精准扶贫数据处理 | 第44-45页 |
三、样本整村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一)各项指标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二)绩效差异原因分析 | 第46页 |
四、民族地区整村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 第46-49页 |
(一)地区间扶贫绩效差距较为明显 | 第47页 |
(二)贫困识别方法单一导致识别的排斥 | 第47-48页 |
(三)扶贫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关系处理不当 | 第48页 |
(四)贫困户尤其是女性参与度不高 | 第48页 |
(五)措施精准到户难度大 | 第48-49页 |
(六)贫困者应对现代社会生存能力有待提高 | 第49页 |
五、民族地区整村精准扶贫对策建议 | 第49-51页 |
(一)识别依据和扶贫方式向多样化转变 | 第49页 |
(二)探索多渠道的扶贫措施让扶贫措施真正的到村到户 | 第49-50页 |
(三)提高贫困户参与度并重视妇女在扶贫中的作用 | 第50页 |
(四)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并对民族消费进行引导 | 第50-51页 |
(五)发展具有当地特色且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产业 | 第51页 |
(六)民族地区整村精准扶贫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民族文化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52-54页 |
一、全文总结 | 第52-53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53页 |
三、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