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系杆拱桥发展概况 | 第10-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工程概况和桥型方案构思 | 第16-26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6页 |
2.2 对桥型方案的构思 | 第16-18页 |
2.2.1 对桥址附近已建成桥梁的调查 | 第16-17页 |
2.2.2 桥型方案的选择 | 第17-18页 |
2.3 拱桥方案主要构造参数比选 | 第18-21页 |
2.3.1 下承式拱型方案比选 | 第18-20页 |
2.3.2 拱桥主拱截面形式比选 | 第20-21页 |
2.3.3 主梁方案比选 | 第21页 |
2.4 结构设计概况 | 第21-25页 |
2.4.1 设计技术标准 | 第21-22页 |
2.4.2 结构概况 | 第22-25页 |
2.5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结构静动力计算分析 | 第26-54页 |
3.1 全桥空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6-28页 |
3.1.1 计算分析理论 | 第26页 |
3.1.2 空间杆系模型的建立 | 第26-28页 |
3.2 运营阶段静力计算分析 | 第28-40页 |
3.2.1 恒载作用分析 | 第28-30页 |
3.2.2 汽车活载作用分析 | 第30-32页 |
3.2.3 风荷载作用分析 | 第32-34页 |
3.2.4 成桥运营阶段不利工况组合的内力和应力分析 | 第34-40页 |
3.3 成桥状态下的稳定性分析 | 第40-45页 |
3.3.1 概述 | 第40-41页 |
3.3.2 荷载介绍 | 第41页 |
3.3.3 成桥态稳定分析结果 | 第41-45页 |
3.4 地震时程计算分析 | 第45-52页 |
3.4.1 抗震设防目标与原则 | 第45页 |
3.4.2 地震动的输入 | 第45-46页 |
3.4.3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结果 | 第46-49页 |
3.4.4 结构抗震验算结果 | 第49-52页 |
3.5 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结构参数分析 | 第54-75页 |
4.1 拱桥合理成桥状态 | 第54页 |
4.2 合理拱轴线形 | 第54-56页 |
4.2.1 圆曲线 | 第55页 |
4.2.2 二次抛物线 | 第55页 |
4.2.3 悬链线 | 第55-56页 |
4.3 拱桥参数变化对成桥状态的影响分析 | 第56-68页 |
4.3.1 矢跨比变化对成桥受力状态的影响分析 | 第56-61页 |
4.3.2 拱轴系数变化对成桥受力状态的影响分析 | 第61-65页 |
4.3.3 吊杆力初拉力设计对成桥受力状态的影响分析 | 第65-67页 |
4.3.4 系杆拉力设计对成桥受力状态的影响分析 | 第67-68页 |
4.4 拱桥参数变化对稳定特性的影响分析 | 第68-74页 |
4.4.1 矢跨比变化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68-70页 |
4.4.2 拱肋内倾角变化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70-72页 |
4.4.3 拱肋横向联系变化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72-74页 |
4.5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拱脚受力仿真分析 | 第75-84页 |
5.1 拱脚构造特点 | 第75页 |
5.2 有限元模型 | 第75-77页 |
5.2.1 单元及材料的选取 | 第76-77页 |
5.2.2 模型建立 | 第77页 |
5.3 拱脚节点局部应力分析 | 第77-83页 |
5.3.1 拱肋脚外侧板受力分析 | 第77-80页 |
5.3.2 支座区受力特性分析 | 第80-81页 |
5.3.3 拉索锚固区受力特性分析 | 第81页 |
5.3.4 隔板人洞位置的选择分析 | 第81-83页 |
5.4 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结论 | 第84页 |
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附件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