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管理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价值 | 第10-1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价值 | 第10-12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一、不良信贷资产存在带来的影响 | 第12页 |
二、不良信贷资产的成因 | 第12-13页 |
三、不良信贷资产的处置方式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 | 第14-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16页 |
第二节 不良贷款分类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一、银行行为理论 | 第17-18页 |
二、金融脆弱性假说 | 第18-19页 |
三、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全国不良信贷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 第21-26页 |
第一节 全国金融业发展现状 | 第21-23页 |
一、全国经济金融形势 | 第21页 |
二、国内银行业经营情况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 第23-26页 |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 第23-24页 |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特点 | 第24-26页 |
第四章 SH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 第26-36页 |
第一节 SH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环境 | 第26-28页 |
一、云南省经济金融形势 | 第26-28页 |
二、金融业务发展面临的机遇 | 第28页 |
第二节 SH银行整体经营情况 | 第28-32页 |
一、SH银行简介 | 第28-29页 |
二、SH银行信贷资产情况 | 第29-31页 |
三、SH银行不良信贷特点 | 第31-32页 |
第三节 SH银行不良信贷的管理 | 第32-36页 |
一、信贷业务基本流程 | 第32-33页 |
二、信贷风险分类、监控、报告 | 第33页 |
三、不良贷款尽职调查 | 第33-34页 |
四、不良信贷处置方式 | 第34-36页 |
第五章 SH银行不良信贷的案例分析 | 第36-47页 |
第一节 YF公司不良贷款的案例分析 | 第36-41页 |
一、公司概况 | 第36页 |
二、经营情况 | 第36页 |
三、YF公司贷款管理 | 第36-37页 |
四、YF公司贷款不良成因 | 第37-38页 |
五、YF公司不良贷款处置策略 | 第38-40页 |
六、YF公司不良信贷的教训总结 | 第40-41页 |
第二节 YC经贸集团不良信贷的案例分析 | 第41-47页 |
一、YC经贸集团基本情况 | 第41-42页 |
二、授信担保基本情况 | 第42-43页 |
三、授信基本情况 | 第43-44页 |
四、YC集团不良信贷的处置策略 | 第44-45页 |
五、授信形成不良主客观原因分析 | 第45-46页 |
六、授信不良教训总结 | 第46-47页 |
第六章 SH银行不良信贷成因因素分析 | 第47-52页 |
第一节 外部环境因素 | 第47-49页 |
一、经济市场环境不利影响 | 第47页 |
二、政策变动与行政干预 | 第47-48页 |
三、良好信用环境缺失 | 第48-49页 |
四、借款公司自身经营问题 | 第49页 |
第二节 内部管理因素 | 第49-52页 |
一、贷前调查工作不到位 | 第49-50页 |
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50页 |
三、信贷人员业务综合素质与风险意识不够 | 第50-51页 |
四、贷后管理工作不到位 | 第51-52页 |
第七章 SH银行不良信贷管理策略 | 第52-60页 |
第一节 加强尽职的贷前调查建设 | 第52-53页 |
一、拓宽信息搜集渠道 | 第52-53页 |
二、完善贷款分类方法 | 第53页 |
第二节 健全科学合理的信贷管理机制 | 第53-55页 |
一、建立信息化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 第53-54页 |
二、推行精细化管理 | 第54-55页 |
第三节 提升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与风险意识 | 第55-56页 |
一、提高信贷人员的道德素质 | 第55页 |
二、提升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 | 第55-56页 |
三、增加信贷人员的风险敏感度 | 第56页 |
第四节 严格把控贷后管理 | 第56-58页 |
一、严格做好贷后检查 | 第57页 |
二、贷款风险监管预警 | 第57-58页 |
第五节 加强不良信贷的进程管理 | 第58-60页 |
一、做好不良信贷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 第58页 |
二、不良信贷风险分类的动态调整 | 第58页 |
三、不良信贷资产处置 | 第58-60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