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预测技术与目标预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2-25页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第13-20页
        1.2.1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第13-19页
        1.2.2 工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9-20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 技术难点和技术路线第21-22页
        1.4.1 技术难点第21-22页
        1.4.2 技术路线第22页
    1.5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第22-25页
2 陡坡带砂砾岩体层序格架建立第25-34页
    2.1 地质概况第25-27页
        2.1.1 地层特征第25-27页
        2.1.2 构造特征第27页
    2.2 砂砾岩体期次的划分第27-30页
        2.2.1 测井数据的标准化第27-28页
        2.2.2 砂砾岩体期次的划分第28-30页
    2.3 层序地层格架第30-34页
        2.3.1 层序地层格架第30-32页
        2.3.2 层序界面特征第32-34页
3 陡坡带构造格架与沉积体系第34-50页
    3.1 构造特征分析第34-36页
        3.1.1 断裂特征第34-35页
        3.1.2 构造格架第35-36页
    3.2 构造演化第36-38页
        3.2.1 演化阶段划分第36-37页
        3.2.2 构造迁移机制第37-38页
    3.3 沉积体系分析第38-47页
        3.3.1 近岸水下扇体系第38-41页
        3.3.2 扇三角洲体系第41-45页
        3.3.3 滑塌浊积岩体系第45-46页
        3.3.4 冲积扇体系第46-47页
    3.4 沉积体系空间配置及分布规律第47-50页
        3.4.1 沉积体系控制因素第47页
        3.4.2 沉积体系空间展布规律第47-50页
4 陡坡带砂砾岩体展布特征第50-71页
    4.1 地震属性提取和分析第50-53页
        4.1.1 地震属性分类第50-51页
        4.1.2 地震属性提取第51-52页
        4.1.3 地震属性的优选第52-53页
    4.2 砂砾岩体预测第53-57页
        4.2.1 地震属性提取和优选第53-54页
        4.2.2 砂砾岩体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第54-57页
    4.3 砂砾岩体的展布特征第57-71页
        4.3.1 砂砾岩体剖面展布特征第57-59页
        4.3.2 砂砾岩体平面展布特征第59-71页
5 砂砾岩体波阻抗反演与储层参数反演第71-86页
    5.1 砂砾岩体波阻抗反演第71-81页
        5.1.1 反演方法分析第71-73页
        5.1.2 叠前道集地层约束反演方法分析第73-76页
        5.1.3 叠前道集地层约束反演第76-81页
    5.2 砂砾岩体储层参数反演第81-86页
        5.2.1 储层参数反演方法分析第81-82页
        5.2.2 神经网络储层参数反演方法分析第82-84页
        5.2.3 神经网络储层参数反演第84-86页
6 砂砾岩体储层特征与预测第86-98页
    6.1 砂砾岩体储层特征第86-88页
        6.1.1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86-87页
        6.1.2 储层类型第87页
        6.1.3 储层影响因素分析第87-88页
    6.2 沙三下段砂砾岩体储层特征与预测第88-91页
        6.2.1 沙三下砂砾岩体储层特征第88-89页
        6.2.2 沙三下砂砾岩体储层预测第89-91页
    6.3 沙四上段砂砾岩体储层特征与预测第91-96页
        6.3.1 沙四上砂砾岩体储层特征第91-93页
        6.3.2 沙四上砂砾岩体储层预测第93-96页
    6.4 沙四下段砂砾岩体储层特征与预测第96-98页
        6.4.1 沙四下砂砾岩体储层特征第96-97页
        6.4.2 沙四下砂砾岩体储层预测第97-98页
7 隐蔽圈闭的预测第98-109页
    7.1 储层砂体定量标定第98-104页
        7.1.1 沙三下一砂组储层砂体定量标定第98-99页
        7.1.2 沙三下二砂组储层砂体定量标定第99-100页
        7.1.3 沙三下三砂组储层砂体定量标定第100-101页
        7.1.4 沙四上一砂组储层砂体定量标定第101-102页
        7.1.5 沙四上二砂组储层砂体定量标定第102-103页
        7.1.6 沙四上三砂组储层砂体定量标定第103-104页
        7.1.7 沙四上四砂组储层砂体定量标定第104页
    7.2 有利区带预测第104-109页
        7.2.1 沙四上一砂组有利区带预测第105-106页
        7.2.2 沙四上二砂组有利区带预测第106页
        7.2.3 沙四上三砂组有利区带预测第106-107页
        7.2.4 沙四上四砂组有利区带预测第107-108页
        7.2.5 沙四下三+四砂组有利区带预测第108-109页
8 结论与认识第109-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8页
附录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特征及生物礁储层非均质性综合研究
下一篇: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系统成因及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