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特征及生物礁储层非均质性综合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1-15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生物礁研究概述第11-12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工作量第12-13页
        1.3.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2 技术路线第13页
        1.3.3 完成工作量第13页
    1.4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第13-15页
2 区域构造地质概况第15-20页
    2.1 区域地质背景第15-16页
    2.2 区域沉积地层特征第16-17页
    2.3 区域构造特征第17-18页
    2.4 晚二叠世长兴期岩相古地理第18-20页
3 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层序地层响应第20-28页
    3.1 层序地层学概述第20-23页
        3.1.1 旋回层序的级次第20-21页
        3.1.2 三级旋回层序特征第21-23页
    3.2 台地边缘生物礁与层序地层学第23-26页
        3.2.1 生物礁的生长规律和层序第23页
        3.2.2 生物礁生长与海平面之间的关系第23-26页
    3.3 长兴组三级层序地层格架第26-28页
4 台地边缘生物礁沉积相第28-34页
    4.1 长兴组生物礁沉积相及亚相特征第28-29页
        4.1.1 区域总体沉积相特征第28页
        4.1.2 台地边缘生物礁相第28-29页
    4.2 沉积微相特征第29-31页
    4.3 台地边缘生物礁地震相特征第31-32页
    4.4 长兴组沉积相模式与生物礁沉积的关系第32-34页
5 长兴组生物礁特征第34-52页
    5.1 生物礁概述第34-37页
        5.1.1 生物礁的概念第34-35页
        5.1.2 生物礁的类型第35-36页
        5.1.3 主要造礁生物第36-37页
        5.1.4 附礁生物第37页
    5.2 川东北长兴组造礁生物特征第37-39页
    5.3 长兴组生物礁发育的有利条件第39-42页
    5.4 成礁模式与碳酸盐岩沉积学理论的呼应关系第42-44页
    5.5 长兴组生物礁抗浪构造的形成第44-45页
    5.6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生物礁研究实例第45-52页
        5.6.1 毛坝3 井生物礁描述第45-48页
        5.6.2 普光6 井生物礁描述第48-52页
6 生物礁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第52-64页
    6.1 储层测井地质模型特征第52-55页
        6.1.1 储层测井与地震响应特征第52-54页
        6.1.2 生物礁储层展布规律第54-55页
    6.2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55-58页
        6.2.1 储层岩石类型第55-56页
        6.2.2 储层岩石组合类型第56-58页
    6.3 储层物性描述第58-59页
    6.4 储集空间与孔隙结构第59-64页
        6.4.1 储集空间类型第59-61页
        6.4.2 孔隙结构第61-64页
7 生物礁成岩作用与储层非均质性第64-84页
    7.1 主要成岩改造作用第64-72页
        7.1.1 蒸发回流白云岩化作用第64-66页
        7.1.2 地表大气淡水、混合带成岩作用第66-68页
        7.1.3 埋藏压实作用第68-71页
        7.1.4 埋藏溶蚀作用第71-72页
    7.2 成岩演化序列及孔隙非均一性改造第72-74页
        7.2.1 台地边缘生物礁云岩孔隙的发展演化第73页
        7.2.2 台地边缘生物礁灰岩孔隙的发展演化第73-74页
    7.3 生物礁储层纵向上的岩性、物性分布第74-81页
        7.3.1 生物礁生长旋回中储层物性的纵向变化第74-76页
        7.3.2 生物礁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第76-78页
        7.3.3 生物礁纵向上岩芯薄片的岩性、物性分析第78-81页
    7.4 生物礁储层沉积、成岩改造的总结:三元控储机理第81页
    7.5 成岩作用在三维空间上的非均一性改造第81-84页
8 结论与认识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91页
致谢第91-92页
作者简介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机械式内偏置指向式旋转导向工具及其控制方法研究
下一篇: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预测技术与目标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