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8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3S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简介 | 第11-12页 |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 1.4 研究目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 1.4.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研究样区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概况 | 第18-26页 |
| 2.1 自然条件概况 | 第18-25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 2.1.2 气候 | 第18-20页 |
| 2.1.3 地形地貌 | 第20-22页 |
| 2.1.4 水资源 | 第22页 |
| 2.1.5 矿产资源 | 第22-23页 |
| 2.1.6 土壤与植被 | 第23-25页 |
| 2.2 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 第25-26页 |
| 2.2.1 经济发展状况 | 第25页 |
| 2.2.2 人口概况 | 第25页 |
| 2.2.3 城市基础设施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基于3S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 第26-37页 |
| 3.1 3S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中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 3.1.1 3S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26-27页 |
| 3.1.2 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调查 | 第27-28页 |
| 3.2 汶上县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的选择及其解译 | 第28-37页 |
| 3.2.1 数据的预处理 | 第28-30页 |
| 3.2.2 遥感影像数据解译 | 第30-31页 |
| 3.2.3 建立分类模版信息并对其进行评价 | 第31-34页 |
| 3.2.4 遥感图像监督分类 | 第34-35页 |
| 3.2.5 分类后处理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汶上县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 第37-51页 |
| 4.1 土地利用的时间变化 | 第37-41页 |
| 4.1.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 | 第37-39页 |
| 4.1.2 汶上县土地利用动态度 | 第39-41页 |
| 4.2 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异 | 第41-44页 |
| 4.3 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 第44-48页 |
| 4.4 讨论 | 第48-51页 |
| 第五章 汶上县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51-60页 |
| 5.1 汶上县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 | 第51-54页 |
| 5.2 汶上县土地可持续利用相关建议及对策 | 第54-60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0-62页 |
| 6.1 土地利用现状 | 第60页 |
| 6.2 土地利用变化 | 第60页 |
| 6.3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 | 第60-61页 |
| 6.4 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