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司法观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一 儒家思想中的司法观 | 第12-32页 |
(一) “正名”的等级观 | 第13-15页 |
(二) “德主刑辅”观 | 第15-18页 |
(三) “中庸”观 | 第18-20页 |
(四) “非法定刑”观 | 第20-22页 |
(五) “父子相隐”观 | 第22-24页 |
(六) “直道”观 | 第24-26页 |
(七) “无讼”观 | 第26-28页 |
(八) “私力救济”观 | 第28-29页 |
(九) “罪刑相当”的刑事司法观 | 第29-32页 |
二 儒家司法观对中国古代法律实践的影响 | 第32-42页 |
(一) “引经决狱”——对法律适用的影响 | 第32-36页 |
(二) 隋唐法制——儒家司法观的制度化 | 第36-38页 |
(三) “无讼”——对民间诉讼观念的影响 | 第38-42页 |
1、从思想上鄙视诉讼 | 第38-39页 |
2、君主主义与家族主义结合而致的家族司法发达 | 第39-40页 |
3、对诉讼的歧视造成诉讼过程艰辛 | 第40-42页 |
三 以扬弃的态度客观看待儒家司法观 | 第42-52页 |
(一) 儒家司法观与现代司法观念相通之处 | 第43-46页 |
1、都强调“公正”观念 | 第43-44页 |
2、都主张“罪刑相当”、“罪责自负” | 第44-45页 |
3、都重视教育的预防犯罪功能 | 第45页 |
4、都强调司法官的素质 | 第45-46页 |
5、都考虑刑事司法的主观要件 | 第46页 |
(二) 儒家司法观与现代司法观相悖之处 | 第46-48页 |
1、“正名”的等级观与法律平等观念的冲突 | 第47页 |
2、“厌讼”的司法观与提倡公力救济的司法观相冲突 | 第47-48页 |
3、赞成非法定刑的观念和法定刑的司法观相冲突 | 第48页 |
(三) 需要辩证看待的观念 | 第48-52页 |
1、“中庸”司法观 | 第48-49页 |
2、“父子相隐”原则 | 第49-50页 |
3、“无讼”观 | 第50-52页 |
四 结语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57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