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25页 |
1 檵木属的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檵木属的分类地位 | 第11-12页 |
1.3 檵木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 第12-14页 |
1.3.1 檵木(L.chinense) | 第12-13页 |
1.3.1.1 红檵木(L.chinense var.rubrum) | 第12-13页 |
1.3.1.2 长红檵木(L.chinense var.semper-rubrum) | 第13页 |
1.3.2 大果檵木(L.lancium) | 第13-14页 |
1.3.3 大叶檵木(L.subcapitatum Chun ex Chang) | 第14页 |
1.4 红檵木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4.1 国内划分各变型与株系 | 第14-15页 |
1.4.2 国外品种选育情况 | 第15-16页 |
1.4.3 红檵木分子生物学与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4 红檵木、长红檵木栽培繁育与应用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4.1 栽培繁育 | 第17-18页 |
1.4.4.2 应用 | 第18页 |
2 RAPD分子标记 | 第18-23页 |
2.1 RAPD原理 | 第18-19页 |
2.2 RAPD在观赏植物分类中的应用 | 第19-23页 |
2.2.1 分子标记应用概况 | 第19-21页 |
2.2.2 RAPD在观赏植物中的应用进展 | 第21-23页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5页 |
3.1 红檵木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3-24页 |
3.2 建立红檵木品种分类体系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1 材料 | 第25-26页 |
2 方法 | 第26-30页 |
2.1 形态性状调查方法 | 第26-27页 |
2.2 形态性状数据分析 | 第27页 |
2.3 DNA提取与纯化 | 第27页 |
2.4 DNA分子量、含量及纯度检测 | 第27-28页 |
2.5 DNA引物筛选 | 第28页 |
2.6 DNA扩增 | 第28页 |
2.7 电泳与数据统计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0-53页 |
1 红檵木不同变异类型形态调查结果 | 第30-43页 |
1.1 春季调查 | 第30-32页 |
1.1.1 叶色 | 第30页 |
1.1.2 叶片大小与叶形 | 第30-31页 |
1.1.3 花量 | 第31页 |
1.1.4 花色 | 第31页 |
1.1.5 花瓣大小 | 第31页 |
1.1.6 花瓣数与小花数 | 第31-32页 |
1.2 夏季调查 | 第32-33页 |
1.2.1 春梢长度 | 第32页 |
1.2.2 分枝角度 | 第32页 |
1.2.3 叶色 | 第32-33页 |
1.2.4 叶片大小与叶形 | 第33页 |
1.2.5 花 | 第33页 |
1.3 秋季调查 | 第33-37页 |
1.3.1 夏梢长度 | 第33页 |
1.3.2 叶色 | 第33-34页 |
1.3.3 叶片大小与叶形 | 第34页 |
1.3.4 花量 | 第34页 |
1.3.5 花色 | 第34页 |
1.3.6 花瓣大小 | 第34-35页 |
1.3.7 花瓣数与小花数 | 第35-37页 |
1.4 形态性状聚类分析 | 第37-43页 |
1.4.1 春季形态性状聚类分析 | 第38页 |
1.4.2 秋季形态性状聚类分析 | 第38-43页 |
2 RAPD分析结果 | 第43-53页 |
2.1 DNA含量与纯度 | 第43-44页 |
2.2 最佳反应条件 | 第44页 |
2.2.1 MgCl_2浓度梯度 | 第44页 |
2.2.2 模板浓度 | 第44页 |
2.2.3 退火温度 | 第44页 |
2.3 引物筛选 | 第44-48页 |
2.4 距离矩阵 | 第48-50页 |
2.5 聚类分析 | 第50-53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3-57页 |
1 春、夏、秋三季形态特征的异同 | 第53-54页 |
1.1 叶片大小与叶形 | 第53页 |
1.2 叶色 | 第53页 |
1.3 花色 | 第53-54页 |
1.4 花瓣数 | 第54页 |
2 与国外已注册品种的比较 | 第54-55页 |
3 性状优良植株 | 第55页 |
4 RAPD聚类结果讨论 | 第55-56页 |
5 形态聚类图与RAPD数据聚类图比较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