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国外幕墙的发展 | 第15-17页 |
1.2 国内幕墙的发展 | 第17-19页 |
1.3 幕墙发展趋势 | 第19-20页 |
1.4 幕墙分类 | 第20-21页 |
1.5 幕墙的性能、要求及检验方法 | 第21-25页 |
1.5.1 建筑幕墙的性能、要求 | 第22-24页 |
1.5.2 建筑幕墙的性能检测方法 | 第24-25页 |
1.6 建筑幕墙检测技术的发展 | 第25-26页 |
1.7 建筑幕墙热工性能评价及检测的必要性 | 第26-28页 |
1.7.1 建筑幕墙工程检测要求 | 第26-27页 |
1.7.2 国内幕墙热工性能检测及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1.8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建筑幕墙热工性能分析 | 第30-54页 |
2.1 理论依据 | 第31-32页 |
2.2 分析建筑幕墙结构与热工特性 | 第32-47页 |
2.2.1 透明幕墙窗墙面积比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研究 | 第32-34页 |
2.2.2 研究材料传热系数对建筑幕墙能耗影响分析 | 第34-43页 |
2.2.3 热辐射对建筑幕墙能耗影响分析 | 第43-46页 |
2.2.4 空气对流对建筑幕墙能耗影响分析 | 第46-47页 |
2.3 理论计算 | 第47-52页 |
2.3.1 幕墙的几何描述 | 第47-48页 |
2.3.2 幕墙的计算单元划分 | 第48-50页 |
2.3.3 幕墙传热系数计算 | 第50-51页 |
2.3.4 幕墙遮阳系数计算 | 第51-52页 |
2.3.5 可见光透射比计算 | 第52页 |
2.4 模拟计算 | 第52-54页 |
第三章 建筑幕墙热工性能评价方法 | 第54-67页 |
3.1 气密性能测试 | 第54-59页 |
3.1.1 检测项目 | 第54页 |
3.1.2 检测装置 | 第54-55页 |
3.1.3 试件要求 | 第55页 |
3.1.4 检测方法 | 第55-57页 |
3.1.5 检测值的处理 | 第57-59页 |
3.2 玻璃遮阳系数测试 | 第59-64页 |
3.2.1 测试依据 | 第59页 |
3.2.2 测试仪器 | 第59-60页 |
3.2.3 测试要求 | 第60页 |
3.2.4 测试步骤 | 第60-62页 |
3.2.5 测试及计算参数 | 第62-64页 |
3.3 玻璃可见光透射比测试 | 第64-66页 |
3.3.1 测试依据 | 第64-65页 |
3.3.2 测试仪器 | 第65页 |
3.3.3 测试要求 | 第65页 |
3.3.4 测试及计算参数 | 第65-66页 |
3.4 幕墙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测试 | 第66-67页 |
第四章 建筑幕墙热工性能试验测试系统的研制 | 第67-76页 |
4.1 国内外标准 | 第67-69页 |
4.1.1 GB/T 8484-2008 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 第67-68页 |
4.1.2 AAMA 1503-98 窗、门和幕墙部件的传热系数和抗结露系数的测试方法 | 第68-69页 |
4.2 两种标准的区别 | 第69-71页 |
4.2.1 测试原理方面的差异 | 第69页 |
4.2.2 控制要求方面的差异 | 第69-70页 |
4.2.3 检测装置及其精度方面的差异 | 第70-71页 |
4.3 试验系统的结构及工作流程 | 第71-73页 |
4.4 控制方式 | 第73-76页 |
4.4.1 室内侧模拟箱的控制 | 第73-74页 |
4.4.2 室外侧气候模拟箱的控制 | 第74-75页 |
4.4.3 软件控制和采集系统 | 第75-76页 |
第五章 建筑幕墙热工性能试验 | 第76-91页 |
5.1 试验样品 | 第76页 |
5.2 试验内容 | 第76-77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77-80页 |
5.4 试验程序 | 第80-84页 |
5.5 试验过程 | 第84-87页 |
5.5.1 测试装置 | 第84-85页 |
5.5.2 温度测点 | 第85-86页 |
5.5.3 过程监控 | 第86-87页 |
5.6 试验结果 | 第87-91页 |
第六章 建筑幕墙节能改造技术及工程应用 | 第91-105页 |
6.1 建筑玻璃幕墙的节能隐患 | 第91页 |
6.2 建筑幕墙节能的不足 | 第91-92页 |
6.3 建筑幕墙改造工程的程序 | 第92-93页 |
6.4 建筑幕墙节能改造手段 | 第93-97页 |
6.5 中油大酒店节能改造试点工程 | 第97-103页 |
6.6 改造为双层玻璃幕墙的工程实例 | 第103-10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7.1 总结 | 第105页 |
7.2 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2-113页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专利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