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什配电自动化建设方案的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1 绪论 | 第16-19页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2 现状分析 | 第19-26页 |
2.1 国外配电自动化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2.2 国内配电自动化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2.3 配电自动化建设难点研究 | 第21-26页 |
2.3.1 技术原因 | 第21-25页 |
2.3.2 管理问题 | 第25-26页 |
3 基本概念 | 第26-32页 |
3.1 配电网构成及含义 | 第26页 |
3.2 配电网典型接线 | 第26-28页 |
3.3 配电设备 | 第28-30页 |
3.4 配电自动化的组成 | 第30-32页 |
4 电网现状与电力负荷预测 | 第32-40页 |
4.1 地理和经济 | 第32-33页 |
4.2 中压电网现状 | 第33-36页 |
4.2.1 中压线路分析 | 第33-34页 |
4.2.2 中压设备现状分析 | 第34-35页 |
4.2.3 配电网供电能力分析 | 第35页 |
4.2.4 主要问题分析 | 第35-36页 |
4.3 “十二五”期间电力负荷预测 | 第36-40页 |
4.3.1 负荷密度指标的选择 | 第37-38页 |
4.3.2 需用系数的选择 | 第38-39页 |
4.3.3 电力负荷预测结果 | 第39-40页 |
5 配电自动化总体建设方案 | 第40-72页 |
5.1 建设原则 | 第40-41页 |
5.2 总体规划 | 第41-42页 |
5.3 总体结构设计 | 第42-43页 |
5.4 一次网架和设备建设 | 第43-45页 |
5.4.1 建设原则 | 第43-44页 |
5.4.2 建设方案 | 第44-45页 |
5.5 配电主站建设 | 第45-56页 |
5.5.1 建设原则 | 第45-46页 |
5.5.2 系统结构与功能 | 第46-53页 |
5.5.3 主站软硬件配置 | 第53-55页 |
5.5.4 主要技术指标 | 第55-56页 |
5.6 配电子站及终端建设 | 第56-60页 |
5.6.1 子站配置基本原则 | 第56页 |
5.6.2 子站配置情况和主要功能 | 第56-57页 |
5.6.3 终端配置基本原则 | 第57页 |
5.6.4 终端配置情况及主要功能 | 第57-60页 |
5.6.5 DTU 性能指标 | 第60页 |
5.7 通信系统建设 | 第60-72页 |
5.7.1 建设原则 | 第60-61页 |
5.7.2 现有通信方式比较 | 第61-64页 |
5.7.3 建设规模 | 第64页 |
5.7.4 EPON 简介 | 第64-66页 |
5.7.5 光通道衰减计算 | 第66-67页 |
5.7.6 建设内容 | 第67-72页 |
6 效益分析 | 第72-75页 |
6.1 管理效益分析 | 第72-73页 |
6.2 经济效益分析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