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炼焦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煤中矿物质的特性及其对焦炭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5页
    1.1 煤中矿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第11-15页
        1.1.1 研究煤中矿物质的意义第11-12页
        1.1.2 煤中矿物质的来源第12页
        1.1.3 煤中的矿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第12-13页
        1.1.4 煤中矿物质的研究方法第13-15页
    1.2 矿物质的热转化第15-16页
        1.2.1 矿物质在空气中的热转化第15页
        1.2.2 矿物质在炼焦过程中的热转化第15-16页
        1.2.3 高炉焦炭中的矿物质及其转化第16页
    1.3 矿物质对焦炭显微结构和强度的影响第16-20页
        1.3.1 焦炭的显微结构第16-19页
        1.3.2 矿物质对焦炭显微结构的影响第19页
        1.3.3 矿物质对焦炭显微强度的影响第19-20页
    1.4 煤焦显微结构对焦炭性质的影响第20-21页
        1.4.1 煤焦显微结构对焦炭反应性的影响第20-21页
        1.4.2 煤焦显微结构对焦炭强度影响第21页
    1.5 矿物质对焦炭溶损反应的影响第21-23页
        1.5.1 碱金属对焦炭溶损反应的影响第22页
        1.5.2 碱土金属对焦炭溶损反应的影响第22页
        1.5.3 过渡金属对焦炭溶损反应的影响第22-23页
        1.5.4 其它矿物质对焦炭溶损反应的影响第23页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3-25页
        1.6.1 研究目的第23-24页
        1.6.2 研究内容第24-25页
第二章 煤中矿物质及其在炼焦过程中的变化第25-47页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第25-26页
        2.1.1 实验原料第25页
        2.1.2 实验仪器第25-26页
    2.2 实验方法第26-30页
        2.2.1 煤料预处理第26页
        2.2.2 坩埚焦炼制第26-27页
        2.2.3 煤焦脱碳处理第27页
        2.2.4 煤焦工业分析第27-28页
        2.2.5 烟煤粘结指数第28页
        2.2.6 奥亚膨胀度第28页
        2.2.7 基式流动度第28-29页
        2.2.9 X射线衍射分析第29页
        2.2.10 红外分析第29页
        2.2.11 QEMSCAN分析第29-3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0-46页
        2.3.1 X荧光分析第30-31页
        2.3.2 原煤及其焦炭的X-射线衍射分析第31-39页
        2.3.3 原煤及其焦炭的红外光谱分析第39-41页
        2.3.4 原煤及其焦炭的QEMSCAN分析第41-46页
    2.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三章 矿物质对焦炭微观强度及反应性的影响第47-68页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第47-48页
        3.1.1 实验原料第47页
        3.1.2 实验试剂第47页
        3.1.3 实验仪器第47-48页
    3.2 实验方法第48-52页
        3.2.1 煤料预处理第48页
        3.2.2 焦炭炼制第48-49页
        3.2.3 矿物质的添加与吸附第49-50页
        3.2.4 煤焦工业分析第50页
        3.2.5 焦炭显微强度第50页
        3.2.6 焦炭结构强度第50页
        3.2.7 焦炭反应性第50-51页
        3.2.8 焦炭反应后强度第51-5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2-67页
        3.3.1 矿物质对焦炭显微强度的影响第52-53页
        3.3.2 矿物质对焦炭结构强度的影响第53-55页
        3.3.3 矿物质对焦炭粒焦反应性的影响第55-60页
        3.3.4 矿物质对焦炭粒焦反应后强度的影响第60-63页
        3.3.5 不同价态的矿物质对焦炭性质的影响第63-67页
    3.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矿物质对焦炭显微结构的影响第68-92页
    4.1 实验原料和仪器第68-69页
        4.1.1 实验原料第68页
        4.1.2 实验试剂第68页
        4.1.3 实验仪器第68-69页
    4.2 实验方法第69-73页
        4.2.1 煤料预处理第69页
        4.2.2 煤样脱灰第69-70页
        4.2.3 焦炭炼制第70页
        4.2.4 矿物质的添加第70-71页
        4.2.5 煤基本性质分析第71页
        4.2.6 焦炭光学组织第71-72页
        4.2.7 焦炭气孔表面形貌第72页
        4.2.8 焦炭晶体结构第72-7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3-91页
        4.3.1 不同矿物质对同种焦炭光学组织的影响第73-81页
        4.3.2 同一矿物质对不同焦炭光学组织的影响第81-83页
        4.3.3 脱灰后的煤及所得焦炭性质研究第83-91页
    4.4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92-94页
    5.1 结论第92-93页
    5.2 展望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99页
本文特色与创新之处第99-100页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反应气氛和矿物质催化作用下的焦炭溶损反应动力学研究
下一篇:基于导电聚合物的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铅离子检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