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设计研究--以南京河西滨江风光带为例

致谢第3-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9-12页
        1.1.1 城市滨水区建设的发展历程第9页
        1.1.2 城市滨水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第9-12页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2页
    1.3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第12-13页
        1.3.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2 研究方法第13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3-16页
        1.4.1 国内外滨水景观空间研究现状第13-15页
        1.4.2 国内外低影响开发研究现状第15-16页
    1.5 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二章 南京河西滨江风光带滨水景观空间概述第17-31页
    2.1 城市滨水景观空间概述第17-22页
        2.1.1 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定义第17页
        2.1.2 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特征第17-18页
        2.1.3 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价值分析第18-20页
        2.1.4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生态格局第20-21页
        2.1.5 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体系构建第21-22页
    2.2 南京河西滨江风光带滨水景观空间现状第22-24页
        2.2.1 河西滨江风光带建设缘起第22-23页
        2.2.2 河西滨江风光带的位置界定第23页
        2.2.3 河西滨江风光带功能定位第23-24页
    2.3 上位规划分析第24-31页
        2.3.1 河西新城开发建设的背景第24-25页
        2.3.2 自然条件的概况第25-28页
        2.3.3 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8页
        2.3.4 河西新城规划建设的历史演变第28-29页
        2.3.5 区域规划第29-31页
第三章 南京河西新城滨江风光带低影响开发(LID)措施第31-42页
    3.1 低影响开发(LID)的概念第31页
    3.2 低影响开发(LID)的目标与途径第31-34页
        3.2.1 低影响开发(LID)的目标第31-32页
        3.2.2 低影响开发(LID)的途径第32-34页
    3.3 低影响开发(LID)的生态措施第34-39页
        3.3.1 低影响开发(LID)的生态措施简介第34-35页
        3.3.2 生物滞留(雨水花园)第35-36页
        3.3.3 可渗透漏路面铺装系统第36-38页
        3.3.4 绿色屋顶第38-39页
    3.4 植草沟第39-40页
    3.5 低影响开发(LID)环境效益第40-42页
第四章 结合低影响开发(LID)的南京河西滨江风光带景观空间研究第42-72页
    4.1 河西新城滨江风光带的景观设计原则第42-43页
        4.1.1 以低影响开发理念为基础、生态安全为前提的设计原则第42页
        4.1.2 “场所精神”的设计原则第42-43页
        4.1.3 人工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结合的设计原则第43页
        4.1.4 保持生物多样性第43页
        4.1.5 多学科技术支撑、多目标兼顾的设计原则第43页
    4.2 景观空间的组织设计第43-52页
        4.2.1 总体规划布局第43-45页
        4.2.2 生态友好型道路系统第45-48页
        4.2.3 水系空间的组织和竖向设计第48-49页
        4.2.4 停车场空间的生态景观设计第49-50页
        4.2.5 生态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使用第50-52页
    4.3 基于低影响开发技术的雨洪管理研究第52-62页
        4.3.1 河西滨江风光带雨洪管理的现实需求第52页
        4.3.2 河西滨江风光带雨洪管理目标第52-53页
        4.3.3 河西滨江风光带雨洪管理原则第53-54页
        4.3.4 河西滨江风光带雨洪管理技术措施研究第54-61页
        4.3.5 河西滨江风光带雨洪管理存在的问题第61-62页
    4.4 基于低影响开发技术的生物多样性与原生性保护研究第62-64页
        4.4.1 生物多样性与原生性保护的现实需求第62页
        4.4.2 生物多样性与原生性保护技术措施研究第62-63页
        4.4.3 生态多样性、原生性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第63-64页
    4.5 基于低影响开发技术的文脉传承与融合研究第64-66页
        4.5.1 文脉传承与融合的现实需求及目标第64-65页
        4.5.2 文脉传承与融合原则第65页
        4.5.3 文脉传承与融合的措施第65-66页
        4.5.4 文脉传承与融合存在的问题第66页
    4.6 城市滨江景观空间效益分析第66-68页
        4.6.1 整体城市设计方面的效益第66-67页
        4.6.2 经济效益第67页
        4.6.3 对于滨江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第67页
        4.6.4 审美效益第67-68页
        4.6.5 生态效益第68页
    4.7 改善河西滨江风光带景观空间的主要途径第68-72页
        4.7.1 构建南京市水系廊道网络第68-69页
        4.7.2 利用生态廊道系统连接河西滨江区及绿色斑块第69页
        4.7.3 合理进行河西滨江景观空间规划第69-70页
        4.7.4 强化标志性景观空间建设途径第70-72页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72-75页
    5.1 研究结论第72-73页
    5.2 新时代南京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河西滨江风光带空间提升策略展望第73-7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苯乙烯—苯丙木脂素及类似物的合成研究
下一篇:黄土区土壤钾素径流流失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