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合同纠纷的歧义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研究语料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 研究语料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5-19页 |
一、合同概述 | 第15页 |
二、合同与语言的关系 | 第15-16页 |
三、合同纠纷中常见的语言问题 | 第16-19页 |
第二章 歧义的概念及界定 | 第19-25页 |
一、歧义的概念 | 第19页 |
二、与歧义相关的概念 | 第19-21页 |
(一) 模糊 | 第19-20页 |
(二) 概括 | 第20-21页 |
三、歧义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21-25页 |
(一) 语义辨别 | 第22页 |
(二) 语法辨别 | 第22-23页 |
(三) 语用辨别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合同的歧义类型 | 第25-36页 |
一、词汇歧义 | 第25-28页 |
(一) 因多义实词引起歧义 | 第25-26页 |
(二) 因同形异音异义词引起歧义 | 第26页 |
(三) 因多义虚词引起歧义 | 第26-27页 |
(四) 因特殊语境赋予特定含义而引起歧义 | 第27-28页 |
二、句法歧义 | 第28-36页 |
(一) 因代词指代不明引起歧义 | 第28-29页 |
(二) 因必要成分残缺引起歧义 | 第29-30页 |
(三) 因不当省略引起歧义 | 第30-31页 |
(四) 因修饰关系不明引起歧义 | 第31-34页 |
(五) 因标点误用或残缺引起歧义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分析认证合同歧义问题的方法 | 第36-47页 |
一、传统合同解释规则及方法 | 第36-38页 |
二、作为辅助的语言学分析方法 | 第38-47页 |
(一) 语法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二) 语义分析方法 | 第41-43页 |
(三) 语境分析法 | 第43-47页 |
第五章 “合作原则”对规避合同歧义问题的指导 | 第47-52页 |
一、格赖斯的“合作原则” | 第47-48页 |
二、辛克莱应用于立法交际中的“合作原则” | 第48-49页 |
三、规范合同语言的“合作原则” | 第49-52页 |
(一) 方式准则 | 第49-50页 |
(二) 量准则 | 第50页 |
(三) 质准则 | 第50-51页 |
(四) 关联准则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本文援引案例一览表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