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镁及镁合金的特性 | 第10-12页 |
1.3 医用多孔镁及镁合金的特性 | 第12-13页 |
1.4 医用多孔镁及镁合金的制备工艺 | 第13-18页 |
1.4.1 真空渗流铸造法 | 第13-14页 |
1.4.2 熔模铸造法 | 第14-15页 |
1.4.3 定向凝固法 | 第15-16页 |
1.4.4 粉末冶金法 | 第16-18页 |
1.5 医用多孔镁及镁合金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 第18页 |
1.6 医用多孔镁及镁合金表面改性研究 | 第18-21页 |
1.6.1 稀土转化膜法 | 第18-19页 |
1.6.2 等离子喷涂法 | 第19-20页 |
1.6.3 仿生矿化法 | 第20页 |
1.6.4 阳极氧化及微弧氧化法 | 第20-21页 |
1.7 微弧氧化简介 | 第21-23页 |
1.7.1 微弧氧化工艺的特点 | 第21-22页 |
1.7.2 微弧氧化工艺的发展历程 | 第22页 |
1.7.3 微弧氧化工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第22-23页 |
1.8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3-24页 |
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第24-32页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2.2.1 梯度多孔Mg-Zn合金的制备 | 第25-27页 |
2.2.2 梯度多孔Mg-Zn合金的微弧氧化表面改性处理 | 第27-28页 |
2.3 性能测试 | 第28-32页 |
2.3.1 孔隙度的测量 | 第28页 |
2.3.2 烧结收缩率的测量 | 第28页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8-29页 |
2.3.4 显微组织观察及能谱分析 | 第29页 |
2.3.5 压缩性能测试 | 第29页 |
2.3.6 显微硬度测试 | 第29页 |
2.3.7 氧化膜层厚度测量 | 第29页 |
2.3.8 氧化膜层耐腐蚀性能测试 | 第29-32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62页 |
3.1 孔隙度和烧结收缩率分析 | 第32-35页 |
3.1.1 造孔剂含量对梯度多孔Mg-Zn合金孔隙度和烧结收缩率的影响 | 第32页 |
3.1.2 Mg粉粒度对梯度多孔Mg-Zn合金孔隙度和烧结收缩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3.1.3 压制压力对梯度多孔Mg-Zn合金孔隙度和烧结收缩率的影响 | 第33页 |
3.1.4 烧结温度对梯度多孔Mg-Zn合金孔隙度和烧结收缩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3.1.5 Zn含量对梯度多孔Mg-Zn合金孔隙度和烧结收缩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 显微组织观察 | 第35-37页 |
3.3 物相分析 | 第37-38页 |
3.4 压缩性能分析 | 第38-42页 |
3.4.1 梯度多孔Mg-Zn合金压缩应力-应变曲线 | 第38-39页 |
3.4.2 造孔剂含量对梯度多孔Mg-Zn合金压缩性能的影响 | 第39-40页 |
3.4.3 Zn含量对梯度多孔Mg-Zn合金压缩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4 烧结温度对梯度多孔Mg-Zn合金压缩性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3.5 梯度多孔Mg-Zn合金ANSYS有限元模型建立与分析 | 第42-47页 |
3.5.1 梯度多孔模型孔隙结构的建立 | 第42页 |
3.5.2 梯度多孔结构模型压缩后的变形特点分析 | 第42-44页 |
3.5.3 梯度多孔结构模型受压时裂纹产生与扩展机理分析 | 第44-47页 |
3.6 显微硬度测试 | 第47页 |
3.7 Zn含量对梯度多孔Mg-Zn合金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 第47-49页 |
3.8 梯度多孔Mg-Zn合金微弧氧化改性研究 | 第49-62页 |
3.8.1 梯度多孔Mg-Zn合金微弧氧化过程中的电压-时间曲线分析 | 第49-51页 |
3.8.2 梯度多孔Mg-Zn合金微弧氧化膜层特性分析 | 第51-57页 |
3.8.3 梯度多孔Mg-Zn合金微弧氧化膜层物相组成分析 | 第57-58页 |
3.8.4 梯度多孔Mg-Zn合金微弧氧化机理分析 | 第58页 |
3.8.5 微弧氧化前后梯度多孔Mg-Zn合金耐腐蚀性能研究 | 第58-62页 |
4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