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语表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铜的营养概述 | 第12-13页 |
1.2 铜的体内平衡 | 第13-14页 |
1.3 铜的细胞内平衡 | 第14页 |
1.4 铜转运P型ATPases——ATP7A/ATP7B | 第14-15页 |
1.5 铜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 第15-16页 |
1.6 ATP7A与神经系统发育 | 第16-20页 |
2 引言 | 第20-21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1-34页 |
3.1 材料 | 第21-23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3.1.2 试剂 | 第21-22页 |
3.1.3 主要仪器与耗材 | 第22-23页 |
3.2 试剂的配置 | 第2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23-34页 |
3.3.1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培养 | 第23-24页 |
3.3.2 原代神经元的培养 | 第24页 |
3.3.3 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 | 第24-25页 |
3.3.4 神经干细胞的培养 | 第25页 |
3.3.5 Ascl1/Brn2/Ngn2/Cre腺病毒的获得 | 第25-26页 |
3.3.6 病毒滴度的测定 | 第26页 |
3.3.7 Atp7afl/Y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Atp7a的敲除 | 第26-27页 |
3.3.8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 | 第27-28页 |
3.3.9 细胞的免疫荧光染色 | 第28页 |
3.3.10 胚胎和新生小鼠基因型的鉴定 | 第28-29页 |
3.3.11 Atp7a mRNA在细胞中的表达 | 第29-31页 |
3.3.12 蛋白质免疫印迹 | 第31-33页 |
3.3.13 作图与分析软件 | 第33-3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4-49页 |
4.1 原代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 第34-38页 |
4.1.1 MEF的分离 | 第34-35页 |
4.1.2 NSC的分离鉴定 | 第35-36页 |
4.1.3 神经元的分离与鉴定 | 第36-37页 |
4.1.4 星形胶质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 第37-38页 |
4.2 四种细胞ATP7A的定位及表达量的分析 | 第38-40页 |
4.2.1 ATP7A在四种细胞中的定位 | 第38-39页 |
4.2.2 ATP7A在四种细胞中的表达 | 第39-40页 |
4.3 病毒滴度的测定 | 第40-41页 |
4.4 MEF7a+?Cre+细胞的获得 | 第41-43页 |
4.4.1 MEF7a+细胞的获得 | 第41页 |
4.4.2 MEF7a+细胞中Atp7a的敲除 | 第41-43页 |
4.5 MEF7a+和MEF7a+?Cre+转分化差异 | 第43-49页 |
4.5.1 三种处理中神经元胞体的体积的比较 | 第44-45页 |
4.5.2 三种处理中从神经元胞体发出的神经突起数目比较 | 第45-46页 |
4.5.3 三种处理中神经元神经纤维分支数目比较 | 第46-47页 |
4.5.4 三种处理中神经元总神经纤维长度比较 | 第47-49页 |
5 讨论 | 第49-53页 |
5.1 原代细胞的分离 | 第49-50页 |
5.2 ATP7A在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前后表达量下降 | 第50页 |
5.3 ATP7A位于MEF和神经细胞的细胞核和质膜之间 | 第50页 |
5.4 MEF向神经元转分化的方法 | 第50页 |
5.5 转分化中涉及的转录因子和添加剂 | 第50-51页 |
5.6 ATP7A不影响神经发生的过程和胞体的大小 | 第51-52页 |
5.7 ATP7A影响神经元神经纤维的发育 | 第52页 |
5.8 本试验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 第52-53页 |
6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