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目录 | 第13-18页 |
图目录 | 第18-19页 |
表目录 | 第19-21页 |
1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 第21-75页 |
·问题提出 | 第21-31页 |
·实践背景 | 第21-25页 |
·理论背景 | 第25-28页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28-31页 |
·质量改进团队相关研究回顾 | 第31-40页 |
·质量改进团队的概念与内涵 | 第31-33页 |
·质量改进团队与持续改进方法 | 第33-36页 |
·质量改进团队的实证研究 | 第36-39页 |
·质量改进团队文献小结 | 第39-40页 |
·团队跨界行为相关研究 | 第40-58页 |
·团队跨界行为概念与维度 | 第40-44页 |
·团队跨界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视角 | 第44-48页 |
·团队跨界前置因素研究 | 第48-50页 |
·团队跨界与绩效的关系 | 第50-52页 |
·团队跨界行为的演进研究 | 第52-54页 |
·质量改进团队跨界相关研究 | 第54-57页 |
·团队跨界文献小结 | 第57-58页 |
·团队效能感相关研究 | 第58-62页 |
·团队效能感的概念界定 | 第58-59页 |
·团队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 第59-60页 |
·团队效能感的作用效应 | 第60-61页 |
·团队效能感文献小结 | 第61-62页 |
·团队社会资本相关研究 | 第62-69页 |
·团队社会资本的概念与内涵 | 第62-64页 |
·团队社会资本的维度与测量 | 第64-67页 |
·团队社会资本与团队绩效的实证研究 | 第67-68页 |
·质量改进团队社会资本相关研究 | 第68-69页 |
·团队社会资本文献小结 | 第69页 |
·质量绩效相关研究 | 第69-75页 |
·质量绩效相关概念 | 第69-70页 |
·质量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70-72页 |
·质量绩效的测量 | 第72-74页 |
·质量绩效文献小结 | 第74-75页 |
2 理论构建与研究设计 | 第75-83页 |
·以往研究进展 | 第75-76页 |
·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76-78页 |
·研究目的 | 第78-79页 |
·构思框架与研究内容 | 第79-81页 |
·构思框架 | 第79-80页 |
·研究内容 | 第80-81页 |
·技术路线 | 第81-83页 |
3 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构思开发:基于扎根理论方法 | 第83-105页 |
·研究目的 | 第83页 |
·研究方法 | 第83-85页 |
·理论抽样 | 第85-86页 |
·资料收集 | 第86-88页 |
·资料收集方法 | 第86页 |
·访谈设计 | 第86-87页 |
·访谈对象 | 第87-88页 |
·资料分析 | 第88-100页 |
·开放式编码 | 第88-96页 |
·主轴编码 | 第96-98页 |
·选择性编码 | 第98-100页 |
·研究结果讨论与总结 | 第100-105页 |
·研究结果评价 | 第100-101页 |
·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三维度结构讨论 | 第101-104页 |
·研究结果小结 | 第104-105页 |
4 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结构维度的验证研究 | 第105-123页 |
·研究目的与问题提出 | 第105页 |
·研究假设 | 第105-107页 |
·研究方法 | 第107-111页 |
·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预试问卷的编制 | 第107-109页 |
·研究样本 | 第109-111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11页 |
·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111-114页 |
·项目筛选与样本检验 | 第111-112页 |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 第112-114页 |
·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14-119页 |
·拟合指标 | 第114-115页 |
·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的结构维度 | 第115-118页 |
·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结构维度的信度与效度 | 第118-119页 |
·研究讨论与总结 | 第119-123页 |
·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三因子内涵与解释 | 第119-120页 |
·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的质量特色 | 第120-121页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21页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121-123页 |
5 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的前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 第123-169页 |
·研究目的与问题提出 | 第123-125页 |
·研究假设 | 第125-134页 |
·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的前因要素:任务特征 | 第125-129页 |
·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与质量绩效之间关系的相关假设 | 第129-134页 |
·研究方法 | 第134-144页 |
·研究样本 | 第134-138页 |
·测量工具 | 第138-141页 |
·回答者偏差处理及无应答偏差检验 | 第141-142页 |
·共同方法变异的事前预防和事后检验 | 第142-143页 |
·研究流程与研究方法 | 第143-144页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44-162页 |
·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144-151页 |
·团队层面数据加总验证 | 第151-153页 |
·控制变量的影响分析 | 第153-156页 |
·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的前因检验 | 第156-160页 |
·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 | 第160-162页 |
·研究结果讨论 | 第162-166页 |
·任务特征对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影响的讨论 | 第162-163页 |
·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与质量绩效关系讨论 | 第163-165页 |
·团队效能感的中介作用讨论 | 第165-166页 |
·研究小结 | 第166-169页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66-167页 |
·本研究取得的进展 | 第167-168页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168-169页 |
6 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与质量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 | 第169-203页 |
·研究目的与问题提出 | 第169-170页 |
·研究假设 | 第170-178页 |
·团队内部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 | 第170-173页 |
·团队外部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 | 第173-176页 |
·团队内、外部社会资本平衡的调节作用 | 第176-178页 |
·研究方法 | 第178-182页 |
·测量工具 | 第178-182页 |
·研究流程与研究方法 | 第182页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82-194页 |
·测量工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182-188页 |
·回归分析的三大问题检验 | 第188-191页 |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结果 | 第191-194页 |
·研究结果讨论 | 第194-200页 |
·团队内部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讨论 | 第194-196页 |
·团队外部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讨论 | 第196-197页 |
·团队内、外部社会资本平衡的调节作用讨论 | 第197-200页 |
·研究小结 | 第200-203页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200页 |
·本研究取得的进展 | 第200-201页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201-203页 |
7 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的演进规律研究 | 第203-229页 |
·研究目的 | 第203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3页 |
·子研究一: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演进规律的探索 | 第203-219页 |
·研究方法 | 第203-204页 |
·究设计 | 第204-208页 |
·案例介绍 | 第208-214页 |
·数据分析与编码 | 第214-218页 |
·案例小结 | 第218-219页 |
·子研究二: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演进规律的实证研究 | 第219-226页 |
·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演进规律的理论假设 | 第219-2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21页 |
·聚类分析 | 第221-223页 |
·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演进规律的实证分析 | 第223-226页 |
·研究讨论与总结 | 第226-229页 |
·本研究讨论与总结 | 第226-228页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228-229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229-243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229-232页 |
·本文的理论贡献 | 第232-236页 |
·本文的研究模型总结 | 第236-238页 |
·本文的现实意义 | 第238-240页 |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240-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271页 |
附录 | 第271-28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287-2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