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词表 | 第8-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 嵴病毒的发现及生物学分类 | 第13-14页 |
2 嵴病毒形态学结构和基因组结构 | 第14-15页 |
3 嵴病毒基因组及其编码的蛋白质 | 第15-16页 |
4 嵴病毒生物学特性 | 第16页 |
5 嵴病毒流行病学 | 第16-19页 |
5.1 人爱知病毒 | 第16-17页 |
5.2 牛嵴病毒 | 第17页 |
5.3 猪嵴病毒 | 第17-19页 |
6 嵴病毒的实验室诊断 | 第19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21-70页 |
第一章 2011-2012年四川地区猪群猪嵴病毒感染情况.调查及猪嵴病毒VP1基因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 第21-39页 |
1 材料与试剂 | 第21-22页 |
1.1 实验试剂 | 第21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1.3 溶液及配制 | 第21-22页 |
1.4 临床样品 | 第22页 |
1.5 菌株 | 第2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2-28页 |
2.1 引物合成 | 第22-23页 |
2.2 样品的处理及总RNA提取 | 第23页 |
2.3 反转录制备cDNA | 第23-24页 |
2.4 猪嵴病毒PCR检测 | 第24页 |
2.5 生物统计学分析 | 第24页 |
2.6 猪嵴病毒VP1基因扩增 | 第24-25页 |
2.7 目的DNA片段的回收 | 第25页 |
2.8 分子克隆 | 第25-27页 |
2.9 猪嵴病毒多聚蛋白基因的基因多样性分析 | 第27页 |
2.10 序列相似性分析和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27-28页 |
2.11 重组分析 | 第2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8-34页 |
3.1 猪嵴病毒3D基因的RT-PCR扩增 | 第28页 |
3.2 猪嵴病毒抗原RT-PCR检测结果 | 第28-29页 |
3.3 生物统计分析结果 | 第29-30页 |
3.4 猪嵴病毒VP1基因扩增结果 | 第30页 |
3.5 猪嵴病毒多聚蛋白基因的基因多样性分析结果 | 第30-32页 |
3.6 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 | 第32页 |
3.7 重组分析结果 | 第32-34页 |
4 讨论分析 | 第34-39页 |
第二章 猪嵴病毒VP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与蛋白优势抗原表位区域的原核表达 | 第39-58页 |
1 材料和试剂 | 第39-41页 |
1.1 实验试剂 | 第39页 |
1.2 实验器材 | 第39页 |
1.3 溶液及配置 | 第39-40页 |
1.4 菌种及载体 | 第40-41页 |
1.5 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 | 第4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1-46页 |
2.1 猪嵴病毒VP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1页 |
2.2 猪嵴病毒VP1基因优势抗原表位密码子优化与基因合成 | 第41页 |
2.3 猪嵴病毒VP1蛋白优势抗原表位区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41-42页 |
2.4 猪嵴病毒VP1蛋白优势抗原表位PCR扩增 | 第42页 |
2.5 猪嵴病毒VP1蛋白优势抗原表位克隆测序与鉴定 | 第42页 |
2.6 猪嵴病毒VP1蛋白优势抗原表位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2-44页 |
2.7 BL21(DE3)-pET32-VP1原核表达菌的诱导表达与表达条件优化 | 第44-45页 |
2.8 重组蛋白的大量表达与纯化 | 第45-46页 |
2.9 Western-blot检测 | 第4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6-55页 |
3.1 猪嵴病毒VP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第46-48页 |
3.2 密码子优化结果 | 第48-49页 |
3.3 猪嵴病毒VP1蛋白优势抗原表位PCR扩增结果 | 第49页 |
3.4 猪嵴病毒VP1蛋白优势抗原表位TA克隆与鉴定结果 | 第49-50页 |
3.5 BL21(DE3)-pET32-VP1原核表达菌菌株构建 | 第50页 |
3.6 BL21(DE3)-pET32-VP1原核表达菌的诱导表达 | 第50-51页 |
3.7 BL21(DE3)-pET32-VP1原核表达条件优化结果 | 第51-52页 |
3.8 BL21(DE3)-PET32-VP1原核表达重组蛋白可溶性检测 | 第52-53页 |
3.9 BL21(DE3)-pET32-VP1原核表达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53-54页 |
3.10 重组表达蛋白Western-blot检测结果 | 第54-55页 |
4 讨论分析 | 第55-58页 |
第三章 猪嵴病毒抗体检测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 第58-70页 |
1 材料和试剂 | 第58-59页 |
1.1 实验试剂 | 第58页 |
1.2 实验器材 | 第58页 |
1.3 溶液及配置 | 第58页 |
1.4 血清样品 | 第58-5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9-62页 |
2.1 纯化重组蛋白浓度测定 | 第59页 |
2.2 间接ELISA方法的基本操作程序 | 第59-60页 |
2.3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血清最佳稀释倍数的确定 | 第60页 |
2.4 抗原包被条件的确定 | 第60页 |
2.5 封闭液的选择以及封闭时间的确定 | 第60页 |
2.6 血清样品最适作用时间的确定 | 第60-61页 |
2.7 酶标二抗工作浓度和作用时间的优化 | 第61页 |
2.8 底物作用时间的优化 | 第61页 |
2.9 临界值的确定 | 第61页 |
2.10 特异性实验 | 第61页 |
2.11 重复性实验 | 第61-62页 |
2.12 临床样本的检测 | 第62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2-67页 |
3.1 纯化重组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 第62页 |
3.2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62-66页 |
3.3 临床样本的检测 | 第66-67页 |
4 讨论分析 | 第67-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之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