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磷矿资源类型和潜力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我国磷矿资源现状 | 第14-18页 |
| ·我国磷矿资源分布情况 | 第14-15页 |
| ·我国磷矿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条件 | 第15-16页 |
| ·我国磷矿资源生产开发及消费形势 | 第16-18页 |
| ·国内磷矿生产基本情况 | 第16-17页 |
| ·国内磷矿资源的消费状况 | 第17-18页 |
| 第三章 我国磷矿床的主要类型与成矿规律 | 第18-23页 |
| ·我国磷矿的主要类型 | 第18-21页 |
| ·外生磷矿基本特征 | 第18页 |
| ·内生磷矿基本特征 | 第18页 |
| ·变质磷矿基本特征 | 第18-21页 |
| ·我国磷矿的成矿规律 | 第21-23页 |
| ·外生—沉积磷块岩矿床的主要成矿规律 | 第21页 |
| ·内生—磷灰石矿床主要成矿规律 | 第21页 |
| ·变质—磷灰岩矿床的成矿规律 | 第21-23页 |
| 第四章 我国磷矿石的分布层位以及基本特征 | 第23-26页 |
| ·元古代的磷矿石 | 第23页 |
| ·北方震旦纪的磷矿 | 第23-24页 |
| ·南方震旦纪的磷矿 | 第24页 |
| ·早寒武纪的磷矿 | 第24-25页 |
| ·泥盆纪的磷矿 | 第25-26页 |
| 第五章 磷矿石的处理工艺 | 第26-30页 |
| ·擦洗脱泥工艺 | 第26页 |
| ·重选 | 第26页 |
| ·摇床分选 | 第26页 |
| ·重介质分选 | 第26页 |
| ·浮选 | 第26-28页 |
| ·正浮选(直接浮选)工艺流程 | 第26-27页 |
| ·反浮选工艺流程 | 第27页 |
| ·正—反浮选和反—正浮选 | 第27页 |
| ·双反浮选工艺流程 | 第27页 |
| ·优选浮选工艺流程 | 第27-28页 |
| ·阶段磨矿阶段浮选工艺流程 | 第28页 |
| ·重(磁)浮联合工艺流程 | 第28页 |
| ·焙烧-消化工艺流程 | 第28页 |
| ·电选 | 第28-30页 |
| 第六章 中国磷矿成矿远景预测 | 第30-33页 |
| ·华北地块成矿区(Ⅰ) | 第31页 |
| ·扬子地台沉积磷矿成矿区(Ⅱ) | 第31页 |
| ·塔里木地块成矿区(Ⅲ) | 第31页 |
| ·南海台地成矿区(Ⅳ) | 第31-32页 |
| ·天山褶皱系早寒武世磷块岩成矿带(Ⅴ) | 第32页 |
| ·佳木斯断隆变质磷矿成矿区(Ⅵ) | 第32页 |
| ·祁连山-秦岭褶皱系沉积与内生磷矿成矿带(Ⅶ) | 第32页 |
| ·华南褶皱系成矿区(Ⅷ) | 第32-33页 |
| 第七章 贵州省织金县新华磷矿区资源类型及潜力分析 | 第33-55页 |
| ·贵州省织金县新华磷矿区的概述 | 第33-34页 |
| ·简要地质特征 | 第33-34页 |
| ·勘探工作简况 | 第34页 |
| ·矿区地质 | 第34-50页 |
| ·岩石地层 | 第34-35页 |
| ·地质构造 | 第35-36页 |
| ·矿层的空间位置及其产状的变化 | 第36-37页 |
| ·矿层的厚薄变化 | 第37-38页 |
| ·矿石的矿物组分及矿物的赋存状态 | 第38-42页 |
| ·矿石的化学组分 | 第42-47页 |
| ·矿石的氧化 | 第47-48页 |
| ·矿石选冶情况和试验结果 | 第48-50页 |
| ·储量计算 | 第50-55页 |
| ·储量计算方法及依据 | 第50-51页 |
| ·储量计算的工业指标 | 第51页 |
| ·各种参数的计算 | 第51-52页 |
| ·储量计算的边界范围 | 第52-53页 |
| ·储量计算的级别及块段划分 | 第53页 |
| ·储量计算结果 | 第53-55页 |
| 第八章 我国磷矿潜力提升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55-60页 |
| ·政策法规方面 | 第55-56页 |
| ·开采开发技术方面 | 第56-57页 |
| ·生态环境防治方面 | 第57-58页 |
| ·磷资源战略储备方面 | 第58-60页 |
| 第九章 结论 | 第60-62页 |
| ·主要认识 | 第60-61页 |
| ·存在问题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附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