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 茶树的起源、传播、地理分布及分类 | 第14-16页 |
1.1 茶树的起源、传播 | 第14页 |
1.2 茶树的地理分布 | 第14-16页 |
1.3 茶树的种内分类 | 第16页 |
2 茶树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2.1 茶树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的形态标记 | 第17-18页 |
2.2 茶树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的细胞学标记 | 第18-19页 |
2.3 茶树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的同工酶标记 | 第19-20页 |
2.4 茶树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 | 第20-22页 |
2.4.1 茶树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的ISSR标记 | 第20-21页 |
2.4.2 茶树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的RAPD标记 | 第21-22页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一种简单安全茶树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 第24-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1.1 材料 | 第24-25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25页 |
1.3 方法 | 第25-27页 |
1.3.1 DNA的提取 | 第26页 |
1.3.2 DNA浓度和纯度检测 | 第26-27页 |
1.3.3 PCR扩增及电泳分析 | 第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2.1 DNA纯度及得率 | 第27-29页 |
2.2 PCR扩增 | 第29-30页 |
3 讨论 | 第30-32页 |
3.1 茶树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0-31页 |
3.2 茶树基因组DNA提取材料的选择 | 第31-32页 |
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我国不同茶区茶树品种(系)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 | 第33-7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8页 |
1.1 材料 | 第33-35页 |
1.2 仪器设备 | 第35页 |
1.3 药品试剂 | 第35页 |
1.4 DNA提取 | 第35页 |
1.5 ISSR分析 | 第35-36页 |
1.5.1 ISSR-PCR扩增 | 第35-36页 |
1.5.2 ISSR引物筛选 | 第36页 |
1.6 RAPD分析 | 第36页 |
1.6.1 RAPD-PCR扩增 | 第36页 |
1.6.2 RAPD引物筛选 | 第36页 |
1.7 同工酶分析 | 第36-37页 |
1.7.1 酶液的制备 | 第37页 |
1.7.2 凝胶的制备 | 第37页 |
1.7.3 电泳及染色 | 第37页 |
1.8 数据分析 | 第37-38页 |
1.8.1 ISSR数据分析 | 第37-38页 |
1.8.2 RAPD数据分析 | 第38页 |
1.8.3 ISSR与RAPD数据分析 | 第38页 |
1.8.4 同工酶数据分析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65页 |
2.1 ISSR结果与分析 | 第38-49页 |
2.1.1 DNA提取 | 第39-40页 |
2.1.2 ISSR引物筛选 | 第40-42页 |
2.1.3 ISSR引物扩增的多态性 | 第42-45页 |
2.1.4 ISSR特异标记 | 第45页 |
2.1.5 茶树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 | 第45-46页 |
2.1.6 茶树品种(系)的亲缘关系 | 第46-49页 |
2.2 RAPD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2.2.1 RAPD引物退火温度筛选 | 第49页 |
2.2.2 RAPD引物扩增的多态性 | 第49-53页 |
2.3 ISSR与RAPD的综合分析 | 第53-59页 |
2.4 同工酶结果与分析 | 第59-65页 |
3 讨论 | 第65-71页 |
3.1 茶树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 | 第65-66页 |
3.2 茶树品种(系)的分类 | 第66-70页 |
3.3 茶树品种(系)的鉴定 | 第70-71页 |
4 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 川渝茶区茶树品种(系)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73-8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5页 |
1.1 材料 | 第73页 |
1.2 仪器设备 | 第73页 |
1.3 药品试剂 | 第73-74页 |
1.4 方法 | 第74-7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5-81页 |
2.1 RAPD引物扩増的多态性 | 第75-77页 |
2.2 RAPD特异标记 | 第77-78页 |
2.3 茶树品种(系)的亲缘关系 | 第78-81页 |
3 讨论 | 第81-83页 |
3.1 茶树品种(系)的遠传多样性 | 第81-82页 |
3.2 茶树品种(系)的亲缘关系 | 第82-83页 |
3.3 茶树品种(系)的鉴定 | 第83页 |
4 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蒙山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 | 第84-9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4-85页 |
1.1 材料 | 第84页 |
1.2 仪器设备 | 第84页 |
1.3 药品试剂 | 第84-85页 |
1.4 形态特征观察 | 第85页 |
1.5 DNA提取 | 第85页 |
1.6 ISSR分析 | 第85页 |
1.7 RAPD分析 | 第85页 |
1.8 数据分析 | 第8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5-92页 |
2.1 蒙山品种(系)的叶片特征 | 第85-87页 |
2.2 蒙山品种(系)的ISSR分析 | 第87-90页 |
2.2.1 ISSR引物扩增多态性 | 第87页 |
2.2.2 ISSR特异标记 | 第87-89页 |
2.2.3 蒙山品种(系)的亲缘关系 | 第89-90页 |
2.3 蒙山品种(系)的RAPD分析 | 第90-92页 |
2.3.1 RAPD引物扩增多态性 | 第90页 |
2.3.2 RAPD特异标记 | 第90-91页 |
2.3.3 蒙山品种(系)的亲缘关系 | 第91-92页 |
3 讨论 | 第92-93页 |
3.1 蒙山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 | 第92-93页 |
3.2 蒙山品种(系)的亲缘关系 | 第93页 |
3.3 蒙山品种(系)的鉴定 | 第93页 |
4 小结 | 第93-9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