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与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引言 | 第12页 |
1.1 研究近况 | 第12-13页 |
1.2 培养条件 | 第13页 |
1.3 减少成本的研究 | 第13-14页 |
1.4 培养环境 | 第14-16页 |
1.4.1 ph值 | 第14-15页 |
1.4.2 光源 | 第15页 |
1.4.3 温度 | 第15-16页 |
1.4.4 水 | 第16页 |
1.5 现阶段开放式组培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5.1 广谱性抑菌剂的问题 | 第16页 |
1.5.2 抑菌剂对组培苗的生长是否有影响 | 第16-17页 |
1.5.3 开放式组织培养的培养环境问题 | 第17页 |
1.6 山丹丹组培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7 课题的研究思路、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8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31页 |
2.1 山丹丹传统组培的影响因素 | 第20-24页 |
2.1.1 实验材料与培养条件 | 第20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0-24页 |
2.2 山丹丹开放式组培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24-26页 |
2.2.1 实验材料与培养条件 | 第24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3 山丹丹开放式组培体系的优化 | 第26-28页 |
2.3.1 实验材料与培养条件 | 第26页 |
2.3.2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2.4 开放式山丹丹组培生理生化研究 | 第28-31页 |
2.4.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2.4.2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1-74页 |
3.1 山丹丹传统组培的影响因素 | 第31-52页 |
3.1.1 增殖和生根培养基影响因素单因素试验 | 第31-38页 |
3.1.2 增殖培养基的优化 | 第38-42页 |
3.1.3 生根培养基的优化 | 第42-49页 |
3.1.4 添加GA3(赤霉素)对增殖培养的影响 | 第49-50页 |
3.1.5 不同温度处理对山丹丹生根培养的影响 | 第50-51页 |
3.1.6 不同基质处理对山丹丹生根的影响 | 第51-52页 |
3.2 开放式山丹丹组培体系的建立 | 第52-57页 |
3.2.1 抑菌剂自然落菌试验有效浓度确定 | 第52-53页 |
3.2.2 抑菌剂自然落菌试验有效浓度确定 | 第53-55页 |
3.2.3 接种器具的消毒 | 第55页 |
3.2.4 开放式接种外植体的消毒 | 第55-57页 |
3.3 山丹丹开放式组培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57-70页 |
3.3.1 山丹丹开放式增值培养次氯酸钠浓度的优化 | 第57页 |
3.3.2 开放式组织培养增殖培养基的优化 | 第57-61页 |
3.3.3 山丹丹开放式生根培养次氯酸钠浓度的优化 | 第61页 |
3.3.4 开放式组织培养生根培养基的优化 | 第61-68页 |
3.3.5 污染苗的挽救 | 第68-69页 |
3.3.6 开放式增殖与生根最佳培养基的验证 | 第69-70页 |
3.4 两种不同山丹丹组培方式增值培养生理生化的动态变化 | 第70-74页 |
3.4.1 两种不同山丹丹组培方式增值培养可溶性糖的测定 | 第70-71页 |
3.4.2 两种不同山丹丹组培方式增值培养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 第71-72页 |
3.4.3 两种不同山丹丹组培方式增值培养POD酶活性的测定 | 第72-73页 |
3.4.4 两种不同山丹丹组培方式增值培养SOD酶活性的测定 | 第73-7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74-80页 |
4.1 山丹丹传统组培的影响因素 | 第74-76页 |
4.1.1 添加GA3(赤霉素)对增殖与生根培养的影响 | 第74页 |
4.1.2 增殖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的优化 | 第74-75页 |
4.1.3 不同培养基质对山丹丹生根培养的影响 | 第75-76页 |
4.2 不同抑菌剂的选取 | 第76-77页 |
4.3 山丹丹开放式组织培养培养基最佳次氯酸钠添加浓度的确定 | 第77页 |
4.4 污染苗的挽救 | 第77-78页 |
4.5 山丹丹开放组培对生理生化指标影响 | 第78-79页 |
4.5.1 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78页 |
4.5.2 开放式组培对POD酶和SOD酶活性的影响 | 第78-79页 |
4.6 开放式组织培养与传统组培方式的联系 | 第79页 |
4.7 开放式组织培养存在的问题 | 第79-80页 |
4.7.1 抑菌剂的筛选问题 | 第79页 |
4.7.2 优势互补 | 第79-8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0-82页 |
5.1 传统组织培养最佳影响因素组合确定 | 第80页 |
5.2 抑菌剂的筛选 | 第80-81页 |
5.3 开放式组织培养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81页 |
5.4 开放式组织培养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0页 |